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童年家乡的“两眼灶”(散文)

(2023-08-15 15:43:40)
标签:

童年家乡的“两眼灶”

家家上演

烧饭煮菜

天天展现

柴在灶膛里燃

分类: 文学通讯类

【原创】童年家乡的“两眼灶”(散文)   童年,是我们值得回忆的一段美好时光,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自己的童年,决不让它白白流失,童年是快乐的,是美好的。

时光过得飞快,童年仿佛是梦,我懵懂的却没有珍惜的把它过完,可是挥不去那一段童年最美妙的影子。转眼间,我已经度过了六十几个春夏秋冬,但关于每个季节的回忆却是唯一的,与众不同的,也是永恒的。因为在人的一生童年、童心是纯真而又不曾夹杂任何的瑕疵的。

 家乡的把厨房称之“灶跟”“灶跟间”,烧饭煮菜的灶台说成“灶头”,生火的燃料统称为“柴”。

  柴在灶膛里燃烧,把生米煮成熟饭,其灵魂化为青烟,升上天空,身子则由热烬转至冷灰,落定于“灶跟”四处。这般场景,在以往的农村天天展现,家家上演,看似通常,却也生情、入胜……

  世易时移,事过境迁。如今,“灶跟”里的一座座老灶,一团团柴火,一闪闪红烬,一抹抹尘灰,以及萦绕在屋顶上的一缕缕炊烟,渐渐远去,只有几张旧照、几行文字、几个故事,还碎片般留了下来。

  我们这一代人,与“灶跟间”的柴火交集了半辈子,免不了来点魂牵梦萦。情有所衷,心有所归,趁着印象还算清晰,就分以“柴灶”“柴火”“柴烟”“柴烬”“柴灰”五个章节,对柴火演变的轨迹作一拼图,聊以追念那些逝去的光阴。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

  一家人无论怎样过日子,总得有台生火冒烟的“灶头”。有了它,就有了舌尖上的滋味,家的温馨,女人的魅力,以及生命的故事。

  新屋落成,或分家立户,人们把砌灶列为第一件大事。

  莫看那“灶头”土气,却也有讲究,垒得好,省柴聚火,锅热得快,垒得不好,气流不畅,费柴费时,成年累月,其利弊得失可想而知。邻村有位叫三梅的“泥水”师傅,身子瘦小,嘴上总是叼着香烟,他手艺拔萃,打的“灶头”灵光、顺眼,带上个徒弟一日便成,大家都请他来砌,烟酒茶饭好生伺候。

  “灶头”据“灶跟间”一侧,倚墙而立,由砖石、泥浆构筑,蛎灰抹面。人们按家境状况,选以不同款式。

  村里大多数人家砌的是“两眼灶”,我家亦是。其台面高约一米,近长方形,临墙一端那眼灶膛稍大些,上放一只“尺八镬”,称以“里头镬”,常烤番薯、大头菜,有些农家还用它来煮猪食;外端那孔灶膛,摆口“尺六镬”,叫为“外头镬”,煮菜、烧饭,使用频率高。两锅间靠前处,嵌放一只铜制的小锅,俗称“汤锅(罐)”,其形似芋艿,上口稍露灶面,无论哪一眼灶膛烧火,都能把水温热,用来洗脸洗脚,天冷时也当“茶”喝。灶膛前上方架灶梁,形成横向烟道;梁上再搭搁木板,外侧则砌成二三格“庎洞”,均可摆放厨物;烟道连通靠墙的烟囱,穿过屋瓦排放烟尘。两孔灶膛独立,膛口朝后,各设门洞,为进柴、通风、出烬之处。

  人们敬重“灶头”,择吉日动工,并在灶梁上方的烟囱边置一神龛,祀以“灶君菩萨”,两旁还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对联,求他庇佑、送福。每到腊月廿三晚上,供上数色糖饴果饵和一盅净茶,点燃香烛,一家人虔诚祭拜,然后揭下画像连同纸摺的神马、锡箔一起焚烧,送灶神上天;孩子们立在一旁,馋得直流口水,盼望仪式早点结束,好分食一些当时视为奢侈的供品。除夕夜里,灶神从天廷下凡,人们为其接风洗尘,供上新的神像。新灶完工,当地还有“暖灶”习俗,即烧以软柴,于新锅中“炒爆豆”,借喻家庭连年旺发,并办宴席,招待亲友及工匠、邻居。当地有一“倒灶”的俚语,用来比方遇上了倒霉、败垮、破产等一些时运不济的坏事,还衍生出一句“今日有酒今日醉,明朝‘倒灶’喝凉水”调侃类老话,来渲染“灶头”的重要作用。此外,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家中有女人怀孕,不可砌灶,还忌看别人家打灶,否则新生儿就会出现上唇开裂的“兔唇”畸状。这种迷信的说法,稍微有点科学知识的人自然不信。

  与现在厨房中的燃气灶相比,那“两眼灶”显得庞大、繁复,可它柴火旺,气魄大,“里头镬”一锅就能烤上一二十斤萝卜、大头菜;那“外头镬”烧出来的“大镬米饭”,更是香得撩人,“酱油温温”(方言,意为用筷去沾),也能吃上两大碗……

  除了“两眼灶”,当地还有“三眼灶”“独眼灶”“小灶”及“缸灶”等几种样式。“三眼灶”结构与“两眼灶”相似,只不过灶膛多了一孔,灶台、灶梁长了一些,过去的大户人家多选这种款式。“独眼灶”则见于单身汉家中,灶台呈正方形,占地少,灶膛上置一只“尺四镬”。

“小灶”也称“茶炉”“燂茶风炉”,其状有点像“铁匠炉”,上搁一只铜壶或小铁锅,用火钳挟送硬柴,用于烧水、炒菜及煎药。“缸灶”由陶土烧成,形似小缸,开一灶门,上放一口小锅,简易轻巧,也可移动,船上人家都选它煮饭烧菜;民间传有“屋里烧缸灶,外头充好佬”的老话,借以讥讽、揶揄那些言过其实、夸夸其谈的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