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追忆小时候元宵节吃汤圆(散文)
标签:
小时候吃汤圆母亲包汤圆又快又好洁白滚圆香气四溢 |
分类: 文学通讯类 |
儿时的元宵节,过得有滋有味,那个时候在生产队,虽然没有城市的多姿多彩,却不失浓郁的乡土气息,注重团员氛围的厚重的“人情”味,更加孕育和证实了元宵节的寓意。
那个时候,一般很难能够买到现成的汤圆,都是自己家座做一些,或者是亲属朋友给送一些。自己家做的汤圆就不像现在集市上卖的汤圆那么圆,有大有小,母亲把搓好的汤圆下到锅里,锅盖上热气腾腾,锅里汤圆翻滚着,等到汤圆煮好以后,香喷喷的味道会溢满屋子。正月十五,一大早起来,母亲就已经把汤圆煮好了,“儿子,起来吃汤圆了。”我迷迷糊糊的听到了妈妈招呼我起床的声音。
我小的时候,没有现成的汤圆卖,要吃汤圆都得自己做。
做汤圆是一件费时费力的大工程。首先需要有糯米粉,那时粮食紧张,糯米更是不可多得,平时有点糯米都舍不得吃,攒着留到过年过节。
那个时候的农村还少有机器,要靠人力用石磨或石臼来加工米粉。我们家没有大劳力,只能求左邻右舍帮忙。先得把糯米淘洗干净、晾干,再抬到生产队场院,那里有全生产队唯一的一台石臼。臼杠是一根又重又粗的大方木头,将糯米倒进石臼,人在方木的另一头蹬踩。我站在方木的顶端,先把全身吊在半空,再使出吃奶的力气往下蹬,臼杠纹丝不动。
请来帮忙的人酒足饭饱后,却踩得轻轻松松。往石臼里添加和翻动糯米是个技术活儿,万一配合不上踩杠的节奏,那包着带钉铁皮的杠头就会重重地砸在手上,后果将十分严重。请不到别人的话,母亲就只好自己做,每次都胆战心惊的,还好没有被砸过手,倒是舀米的瓢被砸得稀巴烂。
包了馅的汤圆比实心的汤圆要香,我最爱吃黑芝麻拌猪油和白糖馅的,又甜又香。把精心拣干净的黑芝麻先用文火焙熟,再用擀面杖或圆玻璃瓶滚压、碾碎。母亲把拌和好的芝麻馅盛在碗里,我实在是抵挡不住那浓烈的香甜气息,趁母亲不注意,迅速舀一调羹倒进嘴里,满嘴的香。黑芝麻也金贵,有时就用花生米代替。
母亲包汤圆又快又好,不一会儿工夫案板上就排列起一个个洁白滚圆、珠玉般漂亮的汤圆。锅里水烧开,把汤圆下进去,灶膛里添几把柴火,很快水气蒸腾开来。揭开锅盖,汤圆在沸水中上下翻滚浮沉,怪不得南宋汤圆刚出现时人们称之为“浮元子”。汤圆都浮在水面上时就是熟了,眼巴巴地看着母亲盛汤圆,迫不及待的舀起一个咬一口,烫得嘴直歪。汤圆的个数是有限的,不能敞开肚皮吃,就是过年也不例外,每次吃汤圆都有意犹未尽之感。
从小到大,都是吃母亲做的汤圆,自己动手做的机会很少。记得我第一次做汤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都无法把粉饼盘揉得筋道,更搓不成像样的形状。后来问母亲才知道拌和月粉不能用冷水,而应该用滚沸的开水。直到现在我都不能做出像样的汤圆。
我还想起母亲在世时的一件趣事,多年前的一天晚上,母亲做好汤圆放着准备第二天早上煮的,半夜儿子肚子饿了,我听说过汤圆也可以炒着吃,就想尝试一下。十几个圆子被我用很多油炒得金黄黄的,满室香气四溢,不料正得意间,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一个个圆子先是鼓涨开来,继而争先恐后地从锅里蹦得老高,再落下来时已经不知所踪,居然,汤圆们全部胜利大逃亡,锅里一个也不剩。我和儿子感到莫名其妙,赶紧趴在地上寻找,吵醒了母亲,结果炒汤圆没吃上,三个人笑翻了天。母亲说:“亏得你生活在好时代,什么都买得到,不然的话你这样三脚猫的功夫,啥都吃不上。”
现在再也吃不到母亲亲手做的汤圆了,但逢年过节住在乡下的公公婆婆,都会给我送他们自己做的汤圆,虽然没有超市买的汤圆精致细腻,但是却有着满满的、浓浓的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