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颂圣地延安(散文)
标签:
颂圣地延安延安革命纪念馆万众注目清凉山汗水和牺牲景仰和追思 |
分类: 文学通讯类 |

“试问九州谁做主?万众注目清凉山”,我们被陈毅同志所赋的赞美诗句深深地感动。
延安革命纪念馆、枣园、杨家岭、宝塔山,转了,看了,许多感动和感慨来不及细品,又被新一轮的感动和感慨覆盖。
鲁艺、王家坪……那些原本只在书本上以目接触的字眼,如今都以真实的物质存在示我,虽只是惊鸿一瞥,却成了永久不能磨灭的映像——它们于我不再只是概念的存在了。
斯人已去,但他们的精神还在,他们踩过的土地依然那么厚重,承载着他们的奋斗和辉煌、汗水和牺牲,也承载着今人的景仰和追思。

杨家岭离延安市中心约3公里,是当年中共中央所在地。一条小溪从岭坡流过,溪边杨柳扶疏,松柏常青。走过石板桥,一眼望去就是中央大礼堂,青砖灰瓦,古朴大气,在礼堂的顶端一面五星红旗迎风飘扬。1945年4月,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这是一次“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
会上制定政治路线,讨论修改党章,选举产生新的中央委员会。党的“七大”为党领导人民在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基础,为中国革命发展和中国人民解放指明了方向。

小溪左边的坡地,有一幢酷似飞机形状砖木结构的建筑,那是中共中央办公楼。在战争年代,这里每时每刻向陕甘宁边区及革命根据地传播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指导全国的革命斗争。跟随着熙熙攘攘的参观人群,在讲解员的指点下,我们来到中央政治局会议室、延安文艺座谈会会场等旧址。

在杨家岭,一排排整齐有序的土窑洞十分醒目。这里集中了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职运委、妇青委等中央党政机关和直属单位,成为指挥全国人民革命的司令部。在毛主席曾办公过的窑洞前,保留着一方石桌石凳,这是当年毛主席与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谈话之处,远处还有一块毛主席亲手耕作过的菜地。伟人已逝,景物仍在,每个参观者都深深地怀念他。

一到枣园,我们就被震耳欲聋的安塞锣鼓和热情豪放的陕北民歌所感染。延安人民用这样欢乐喜庆的形式,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
枣园原是一处私人的庄园,树木阴翳,地广园深。1943年10月—1947年3月,中共中央书记处一直在此办公。党中央曾在这里领导了全党的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为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
经过书记处小礼堂,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排排依山坡挖筑的土窑洞,每排窑洞前用土墙围成一个个单独的小院子,相互之间又连通。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革命领袖就在这些窑洞工作居住,这里就是“中南海”。

在窑洞内陈列着的一桌一椅、一床一被,简易朴实,似乎在诉说着当年的故事,让我们联想到那战火纷纷的年代和艰苦卓绝的岁月,革命斗争是何等的艰难。最引人注目的是放在办公桌上的一盏盏小油灯,在战争岁月里,每当夜幕降临,窑洞里油灯长夜不灭。在油灯下,毛泽东写出了卷卷雄文,指引着中国革命的航程,刘少奇为党的建设深思熟虑,周恩来谋划着战胜群魔的方略,朱德部署了一个个惊天动地的战斗行动。就在这一盏盏油灯下,老一辈革命家运筹帷幄、战胜千里,领导和指挥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并着手描绘新中国灿烂辉煌的宏图。

在延安这块黄土地上,遍及各处的红色文化资源,为我们提供了参观学习的场所。当我们来到革命的遗址和老一辈革命家的旧居,学习党的历史故事,许多人都会自发地鞠躬行礼。有人陷入沉思,也有人流下激动的热泪,这或许就是延安精神的力量所在。正是有了这种精神,激励我们在新时期的征程上不断进取,砥砺前行。

淳朴的民风,红色的激情、现代的观念。
延安不仅是革命的圣地,它还曾经是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实验田,它彰显着延安的另一个品质:创新与创
这个品质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最可宝贵的品质——他们是创造新世界、新天地的人。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延安,请接纳一个朝圣者的致意,也请接受我与您的下一个约定——我希望有机会再次走近您,从容地、细细地品读您的不老风华……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