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立夏民俗的文化

标签:
立夏民俗的文化一是吃蛋防止疰夏祈求平安童斗蛋游戏 |
分类: 文学通讯类 |

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也是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立夏节气确立于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它预示着季节的转换,是农历夏季的开始。
吴藕汀《立夏》诗云:“无可奈何春去也,且将樱笋饯春归。”宋范成大《村居即事》诗云:“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这是说立夏一过,春天走了,夏季大忙开始了。
古人把立夏作为一个重要节日,即立夏节。据史书记载,在立夏那天,天子要亲率三公九卿到南郊举行隆重的接夏仪式,回宫后还要赏赐百官,令乐师教授联合礼乐,令太尉引荐勇武,推荐贤良,令主管田野山林的官吏巡行大地平原,代表天子慰劳勉励农人抓紧耕作。天子还要举行尝新麦的礼仪,表达古人渴求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关于立夏称人还有一个传说。据说三国时诸葛亮七擒孟获,孟获想自寻短见,诸葛亮好言相劝,孟获很感激,表示要报答诸葛亮。诸葛亮说:“你不必报答我,日后小主公有难,请你务必帮忙。”
后来阿斗做了皇帝,司马懿领兵来打,阿斗把皇位让给了司马懿,却被司马懿关了起来。孟获得知后带兵来救,司马懿抵挡不住。有大臣献策让阿斗做个假皇帝,让他劝孟获退兵。阿斗带着人马,擎着“刘”字大旗出城会见孟获。孟获不信,去见司马懿。司马懿说:“小主公虽然不是皇帝,但我一直把他当皇帝看待。”孟获对司马懿说:“只要你保证以后一直把阿斗当皇帝对待,我就退兵,如有亏待,我随即发兵攻打。今天是立夏,我先把他的龙体称一下,明年如果轻了,我就对你不客气!”司马懿连声说“好”。于是孟获这才退了兵。
立夏的民俗比较多,我们古镇主要有三个。一是吃蛋,二是称人,三是斗蛋。
吃蛋——防止疰夏。这是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习俗。由于夏季的开始,天气渐热,许多人特别是小孩会因食欲减退而逐渐消瘦,称之为“疰夏”。女娲娘娘告诉百姓,每年立夏日小孩吃鸡、鸭、鹅蛋或在胸前挂蛋可以避免疰夏。俗话说“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夏”,“立夏吃个蛋,力气大一万”。因此,立夏吃蛋的习俗流传至今。
称人——祈求平安。人们习惯立夏午后称重。人们在生产队队场旁、村口的大树上或生产队仓库屋梁上悬挂起一杆大木秤,秤钩上吊一根大麻绳扣,大家轮流称重。有的地方一边称人还要一边说吉祥话。
立夏日也称“春尽日”,骚人墨客见落英狼藉满地,惜春之心油然而生。花之落与月之缺,虽同是伤感,然月缺月圆同一月,花落花荣不同株。江浙一带文人立夏节邀朋聚友,备酒食于飘红堕紫前,吟咏落花诗,惆怅百端,似送客远行一般,名为饯春,有诗云:“无可奈何春去也,且将樱笋饯春归”。
小时候,每个时节我们都会庆祝,例如清明节,妈妈会到田间地头去釆一种我们俗称"曲曲"的野草,洗净了放在开水里抄一下,再和糯米浆和在一起,然后把馅包在里面。想吃甜的就放豆沙馅,想吃咸的就去山上挖几颗春笋,切成丝 ,再掺些腊肉,炒得辣辣的,再放蒸笼上蒸,大约20分钟后打开锅盖,一股淡淡的青草味道扑鼻而来,青翠欲滴的清明果就出炉了。
几乎每家人都会做,但不会同一时间做。因为比较麻烦,一般都会叫亲戚朋友左右邻居一起来帮忙,只不过每个人的厨艺不一样,而好客热情的妈妈总在第一笼出锅时就会叫我先装一大碗,隔壁邻居每家每户都送去给他们尝尝,一家一碗,经常是等我送完一圈回来,几笼都没了。
其实自己留着吃的很少,大部分都送人了。我现在想想,那时候在农村这也算一种社交方式了,趁着节日,大家凑在一起聊聊天,互相帮忙,平时要有些小摩擦也会烟消云散了。
回忆儿时,真的太喜欢夏天了,夏天是播种和收获的希望,是孕育人们幸福的时节,是五彩缤纷的美丽世界,整个大地都是绿色的,有鸟语,有花香,还有我们爱吃的应季水果,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鲜,那么美好,我们可以无忧无虑的生活,更不用担心受寒冷的困扰。
凉爽的初夏,长裙短衫都是风情。蔷薇爬出栅栏,点缀着初夏的时光。想有一堵花墙,上面种满蔷薇。“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开在初夏的花儿,再也没有蔷薇美了。花径深处,不问路有多长。就这么走下去,与有缘的人并肩,与陌生的人微笑,与日月同语,与你我共欢。能落得清白之人,方是不能错过。心清宁,人清净。夏天来了,我们含笑相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