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清明”时节追思浓的文化(三)

(2023-04-01 07:33:40)
标签:

清明节的文化内涵

底蕴深厚

祭祀祖先

缅怀先人

文明的传承

分类: 文学通讯类

【原创】“清明”时节追思浓的文化(三)

绵绵春雨飘飘洒洒,似乎在诉说着什么,也许在暗示人们清明节到了吧。“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人们纷纷带上纸钱、香烛等祭品走出家门,来到逝去的亲人坟前,化纸,叩拜,追念先人的恩德,寄托无限的哀思。

清明节包含两层意思:一指节气,二指节日。在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由节气演变成节日的只有清明。《岁时百问》解释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另一说法,清明表示天清地明的意思。史载,商朝末年,纣王乱国,周武王起兵伐纣,牧野一战,大败商师,平治天下。《诗经·大雅·大明》赞道:“牧野洋洋,檀东煌煌……肆伐大商,会朝清明。”为此,周朝在制定历律,确定二十四节气时,将这一天命名为“清明”,标志天地晴朗明净,既明气候又扬政绩。

中国的感恩祭祀文化的原则和宗旨,是尊道贵德,敬天爱地,尊师重道,孝敬祖先,承前启后。其中,孝敬、感恩是重点,这是中华道德根文化的优良传统。在此基础之上,顺天应人,应四时五运六气的规律性和信仪的度数信,表达对道德天地和祖先的感恩、缅怀与慎终追远的怀念,表达继承发扬先辈祖先誓愿的志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特色。我们继承感恩祭祀文化,需要记住这些特点、传统以及文化的特色,并且予以忠信不惑的充分表达。

清明是人们“踏青寻春”的欢愉时节,风和日暖春和景明的日子,神州大地处处万物复苏百花争艳万紫千红,“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杜牧《清明》诗千古传诵:“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南宋吴惟信《苏堤清敏即事》中写道:“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古代春游除饱览美丽春光外,还伴以各种文娱体育活动,如荡秋千、放风筝、扑蝴蝶、踢球等。“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好似隔帘花转动,女郎撩乱送秋千。”这是唐人韦庄描写荡秋千的情景。“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清人吴友如的诗句,描写了人们清明时节放风筝的情景。“街头女儿双髻鸦,随蜂趁蝶学妖邪。东风也作清明节,开遍来禽一树花。”宋人陈与义在诗中描写了女孩子扑蝶嬉戏的场景。

从古至今,中国的感恩祭祀文化分为大祭、中祭和小祭三个种类。一般而言,大祭都是国家一级的,地方一级的是中祭,小祭是小范围的,贯穿在年度周期律的四时八节之中。祭祀祖先则属于中等的祭祀。

几年前,我国将清明节设立为法定假日,这对弘扬传统文化意义重大。为更好发扬清明节文化的积极意义,清明节应该成为“祭先烈”、“敬先贤”、“忆先人”的重要平台。

【原创】“清明”时节追思浓的文化(三)

“祭先烈”,就是我们生者对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民族英雄、革命志士的怀念与景仰,他们没有完成的事业,我们要踏着他们的足迹努力去完成。在清明节,可以组织各种活动,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革命精神,通过“祭先烈”活动进行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近年清明节之际,国内媒体发起的“网上祭英烈,共铸中华魂”活动,以“知荣、明耻、奋进”为主题,表达广大网友、社会公众对为国捐躯民族英烈的深情缅怀和无限思念,这样的活动就很有意义。

“敬先贤”,就是崇敬和追思那些曾经以自己的贤能、品德、才干为社会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文化名人等。法国有先贤祠,其中安葬着很多对法兰西作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现在已经成为法国精神的象征。在我看来,先贤首先是知识分子中的杰出代表,如徐光启,也包括工商界及官员、地方绅士中具有很高社会声望的人士。这个群体的产生,与相对发达的民间社会相关,他们一般都有独立的经济基础,广泛的社会关系和为舆论认可的社会声望。“先贤”是社会的良心和脊梁,怀念先贤,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和深入推进荣辱观教育。

“忆先人”,就是缅怀先人,祭祀祖先。天下之人皆有本源,每个公民各有祖先。正是一代又一代先人的艰难打拼,辛勤的开拓与奋斗,才成就了我们今天继续前行的起点。清明前后,一些地方公祭“人文初祖”,人们回家“扫墓上坟”,满足了海内外华夏赤子致敬先人的心愿,寄托了人们对先人的追思和怀念。缅怀先人,“祭之以礼”,寻根追远,既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对文明的传承,更是对浩瀚历史的敬畏。

【原创】“清明”时节追思浓的文化(三)

宋代高菊卿《清明》:“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作红杜鹃。”清代黄景仁《客中清明》:“故乡陌上多车马,是处坟头有子孙。”这些诗句描写了人们在清明节扫墓祭祀缅怀先人,追悼为国为民献身的英烈的场景。这个日子时时提醒我们,不要忘了他们,不要忘了自己是炎黄子孙华夏儿女龙的传人。我们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血脉相连休戚与共。每一个人都应该为民族的复兴、国家的繁荣昌盛发一分光尽一份力。

清明节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节日。它不仅有着感人肺腑动人心弦的掌故传说,更凝聚着千千万万炎黄儿女对家园故土和父老乡亲的深厚感情。寄托着人们对故去亲人的沉痛哀悼和深切怀念。“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知故园情。”每到清明节羁旅在外的游子都要纷纷返回故里祭奠亲人。特别是许多海外华人千里迢迢重回桑梓就是为了到亲人的坟前培一捧新土,敬一束鲜花,寄一份哀思。其情切切,其意绵绵,让人动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