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人生感悟:甩掉“抱怨”变理解
标签:
甩掉“抱怨”变理解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 |
分类: 人生感悟类 |

荀子说:“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失之已,反之人,岂不迂乎哉!”意思是说有自知之明的人会选择生活的道路,时刻把握命运的主动权。
当前由于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或是受到了某种的冷遇,便会在人的心目中产生出烦恼的感觉和抱怨的心情,在得不到解脱的时候,这样的感觉还会继续加重。
事实也此,每个人可能都会面对很多不如意的事情,如果抱怨是一时的还可以接受,就会产生这个不太不如意,那个不如意,一个有自我价值空间的人,在这个世界上应建立起自己的调整机制。
确实,有抱怨的人遇到不顺心的事时,有些人就习惯于怨恨天命,责怪别人。有的人因为自己的事情没有办成,或是没有达到目的,就埋怨别人不理解不支持。有的人自恃其才,在谋职时高不成低不就,因未得肥缺高位而徒生怨恨之心。
所以,抱怨和泄气,只能阻碍成功向自己走来的步伐。放下抱怨,心平气和地接受失败,无疑是智者的姿态。纵观古今中外,以德报怨,不管别人是否领情,你基本上没损失。以怨报怨,万一别人更睚眦以报,你可能会蒙受更大的损失。权衡得失,取其中,选择可能性伤害最少的。
由此可见,有抱怨的人往往工作岗位没别人好,抱怨;收入没别人高,抱怨;房子没别人大,抱怨;进步没别人快,抱怨……心理学相关理论以为,大凡这也抱怨那也抱怨的人,是心情不阳光、不愉快的人,整日怨天尤人的人,必定活在痛苦中。
那么,抱怨心理有什么特征?个人理解认为:
日常生活中,我们总能听到或看到一些朋友在怨天尤人:抱怨命运的不济、社会的不公,抱怨人情的冷漠、世道的炎凉,怨天怨地、怨冷怨热,刮风下雨、日出日落、花开花谢……似乎什么事儿都不合乎他们的心意,什么事儿都不能让他们快乐起来,似乎自己所有失败的结局都是他人造成的。
很多时候抱怨是在往别人身上推责任。在不断的抱怨中,对自己却更加迷茫了,甚至有的人还因此而自大起来,云里雾里,不明就里,往往迷失方向,迷失前程,更迷失斗志与志向。
要知道,人活于世,绝不可能万事遂愿,挫折也在所难免,失败更是家常便饭。而抱怨,只是一种宣泄的方式,偶尔宣泄也情有可原,可如果一味地去抱怨,让宣泄成为一种常态,却只会在无望中虚度光阴,碌碌无为。
“既生瑜,何生亮!”的慨叹覆灭了一代豪杰。周瑜因嫉妒、狭隘,成为后世的警示牌。周瑜一味怨恨别人,而不去悉心研究战略战术、运筹唯幄、调兵谴将,结果是自己囿于自己设置的牢笼里不能自拔,最后饮恨而死——怨恨抱怨使他浮躁,最终亡失了事业。抱怨给人以不健康的心理暗示,导引心态不平、轻浮不专。于是,抱怨就成了任何问题下滑的加速器。
抱怨生烦恼,烦恼伤身心。从生理上说,抱怨使代谢紊乱,情绪烦躁,血压升高,食欲不振,对身体的损害是无疑的;从处世上论,抱怨令人思绪混乱,丧失冷静,考虑欠周,办事莽撞,时常说出不理智的话、办出不冷静的事来。损人又不利己,抱怨有害,害莫大焉。
看问题过于狭隘偏颇,只考虑自己,不顾及其他,凡是不对自己脾气的,都一概予以否定。再就是用放大镜甚至是显微镜看人,将别人微不足道的缺点放大。抱怨是冲口而出的事情,但抱怨所带来的后果大家要想清楚:别人对你的同情和怜悯实际上是带有俯视情绪的,就算你的亲人对你长期的抱怨也会有一种“狼来了”的感觉,除了这两种情感之外,于事根本无补。
有抱怨的人就郁郁寡欢、萎靡不振、灰心丧气、长吁短叹的人,为什么不去想想还有人比自己更不顺心,甚至连温饱都未解决。人有七情六欲,偶有抱怨无可厚非,若一味地去抱怨,无端生悲,让宣泄成为一种常态,却只会让自己在无望中虚度光阴。有很多人都生活在抱怨与郁闷之中,那是因为他们总是对环境有这样或那样的不满,而看不到生活中快乐幸福的一面。
有智者说,为人要把心中的抱怨和烦恼看作逝去的江水,不任凭自己沉溺其中,以宽容的心境把神思集中在现实和身边的事物,并且养成凡事感恩的习惯,留神储存喜悦和快乐,就会尽快走出抱怨烦恼的迷宫。百无一是为抱怨。喜也一天,恼也一天,何不弃恼就喜,快乐享受每一天?
每个人对人生都有自己的见解,但抱怨、折腾、懈怠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一个有抱怨之心的人往往会处处感到不满意,即使有人关心帮助他,他也时常抱怨别人关心不够;稍有不如意,则抱怨社会的不公,但从不检讨自己,因此,抱怨是精神的腐蚀剂,抱怨无济于事,只能使我们在痛苦和烦恼中备受煎熬。
不论你是单位人、社会人,还是家庭人,自己遇事这也看不惯,那也想不通,时时处处抱怨,事事地地烦恼,好像谁也对你不起,似乎就是个人不合算,牢骚太盛,怨天尤人,落落寡欢,烦恼缠身,清高倒也未必,到头来难脱孤家寡人的下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