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春节年俗:元宵节的文化习俗(五)

(2023-02-03 06:32:00)
标签:

元宵节的文化习俗

元宵燃灯

元宵合家团聚

热闹非凡

彩灯万盏

分类: 文学通讯类
              【原创】春节年俗:元宵节的文化习俗(五)

元宵节,是新的一年的第一个节日,因此又叫上元节,上元节以灯为最显著的特征,故又叫做灯节。灯节相传始于唐代,国家兴盛,君王与臣民普天同庆。

正月是新的一年的开始,正月十五是新的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灯节的好坏,直接兆示着新的一年的兴衰。元宵节有三日,正月十四做准备为初节,正月十五最热闹为正节,正月十六为喜庆的延续为末节。旧时代过元宵,张灯结彩放烟花。灯是第一位,千姿百态,最能彰显节日的喜庆。红布为点缀。烟花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

天上圆月,人间灯火,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烟花的燃放,统治者与百姓共赏;游逛在如龙的灯谜之中,则是俊男靓女、文人骚客的最。小孩爱热闹,年轻人爱漂亮,老年人爱喜庆。小孩的热闹,口食之欲,玩物之乐。年轻人的漂亮,关关鸠鸠,在河之洲。老年人的喜庆,生活的乐趣,人生的美好。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 “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春灯节、小正月、元夕节。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而且元宵节的习俗写很多,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

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跷等最着名,的还是猜灯谜。

http://img15.3lian.com/2015/f2/158/d/63.jpg

元宵节,现代是指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是华夏民族传统节日之一,这一天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元宵节又被称为“上元节”,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较为主要的有以下几种:

 特点之12:偷菜

相传元宵“偷青”会带来好运气,特别是偷的过程中,被人发现更是好运连连,一到正月十四或十五的晚上村民就会敲锣打鼓地到彼此的菜地去偷菜,为的就是让别人发现。据说,被人骂得越厉害,来年就越好运气。古时候“偷青”当晚就得把偷回来的青菜吃掉,现在一般都是第二天吃。吃了这些偷来的菜,据说能驱邪祛病,人也会变得聪明、大度、心地善良。

特点之13:祈娃娃

每到元宵节,人们就可以看到虔诚的香客在送子娘娘前跪拜上香,将一个个形态各异、活泼俊俏的泥娃娃带回家。这就是河洛地区的祈娃娃习俗。祈娃娃的时间不固定,但多在正月十五。祈娃娃习俗其实是父母企盼新人早生贵子,家中人丁兴旺,同时对儿子、儿媳也是一种督促和提醒。

特点之14:拜晚年

老话说:“正月十五拜晚年”。在传统民俗中,“过年”泛指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这期间走亲访友统称为“拜年”。由此来说正月十五是拜年的最后“期限”,只要拜访的时间不过十五,均视为拜年。许多人由于节日期间事情较多,忙不过来,拜年时间便往后推迟,但最迟也要在正月十五这天拜访和送年礼,俗称“正月十五拜晚年”。所以正月十五这天带着大包小礼物走亲访友的很多,成为老北京街头的一景。

【原创】春节年俗:元宵节的文化习俗(五)

特点之15:游灯

到了正月十五,乐城人就将城隍爷从庙里抬出来,用轿子抬着城隍爷四处查看民情,城隍爷所到之处,无不鞭炮声声,家家户户纷纷将肥鸡献上,以期来年一切顺利。此外,正月十五游灯也是琼海的一件大喜事。

特点之16:看花灯

正月十五夜晚的主要活动是看花灯,早年间从正月初十开始人们就行动起来,几乎是人人动手,家家户户扎花灯。到了元宵节之夜的夜晚,人们举烛掌灯,结伴而戏。特别是明清时期,花灯的样式最为繁多,数不胜数,莲花灯、八宝灯、八角灯、高角灯、龙灯等。在今天的灯市口、鼓楼、大栅栏一带,更是花灯荟萃,放花灯、赏花灯,灯火通明,“灯市口”的地名便由此而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