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春节年俗:元宵节的文化习俗(三)

标签:
元宵节的文化习俗元宵燃灯热闹非凡元宵合家团聚彩灯万盏 |
分类: 文学通讯类 |

中国岁时节令有所谓“三元”,指正月十五上元,七十五中元和十月十五下元。 上元也就是天官大帝诞辰, 唐代以一、 七、 十月之十五日分称上元、 中元 、 下元: 上元祭天官, 中元祭地官, 下元祭水官, 各地奉祀三官大帝的寺庙都会举办盛大的庆贺活动。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
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第一个重要的节日,又称为"灯节"。在这一天,人们有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等习俗。这么喜庆的日子,自然是腰鼓打起来,灯笼挂起来,张灯结彩,喜笑颜开……这些都和这日子最配啦!
元宵节,是新的一年的第一个节日,因此又叫上元节,上元节以灯为最显著的特征,故又叫做灯节。灯节相传始于唐代,国家兴盛,君王与臣民普天同庆。
正月是新的一年的开始,正月十五是新的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灯节的好坏,直接兆示着新的一年的兴衰。元宵节有三日,正月十四做准备为初节,正月十五最热闹为正节,正月十六为喜庆的延续为末节。旧时代过元宵,张灯结彩放烟花。灯是第一位,千姿百态,最能彰显节日的喜庆。红布为点缀。烟花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天上圆月,人间灯火,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烟花的燃放,统治者与百姓共赏;游逛在如龙的灯谜之中,则是俊男靓女、文人骚客的最爱。小孩爱热闹,年轻人爱漂亮,老年人爱喜庆。小孩的热闹,口食之欲,玩物之乐。年轻人的漂亮,关关鸠鸠,在河之洲。老年人的喜庆,生活的乐趣,人生的美好。
元宵节,现代是指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是华夏民族传统节日之一,这一天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元宵节又被称为“上元节”,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较为主要的有以下几种:
特点之四:耍龙灯。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我国很多地方。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特点之五:祭门、祭户。古代有“七祭”,祭门、祭户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很简单,把杨树支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
特点之六:中国的情人节。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特点之七:走百病。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特点之八:猜灯谜
特点之九:踩高跷
特点之十:逐鼠。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特点之十一:迎紫姑。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象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正月十五元宵节还有一些鲜为人知已经失传的民间活动,这里列举二三。祭门、祭户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很简单,把杨树支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