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癸卯兔年说说兔的文化(4)(散文)
标签:
兔的文化呈活泼亲和兔具显赫身份形态可爱深受儿童喜爱 |
分类: 文学通讯类 |

中国传统节日常有兔的参与。古时正月初一,要“挂兔头”,人们用面捏的兔头与年幡面具同桂在门额上,以示镇邪禳灾。正月十五元宵节,要“扎兔灯”,用面或纸制成兔子形状的灯。每年九月九重阳节前后,人们要举行一种吃兔肉的聚会,俗称“吃迎霜兔",以驱病析福、追求长寿。古时八月十五中秋节制作的月饼上常常有兔子的形象。兔子还常在春节前夕的剪纸和年画中出现。
兔与文学艺术也有着不解之缘:早在《诗经》中的《兔爱》、《巧言》、《兔昆》、《瓠叶》中都写到了兔。汉代以后,兔就更频繁地出现在诗辞歌赋之中。宋朝欧阳修作《白兔》,从“窜入滁山千万重”写起,落脚在“天资洁白已为累,物性拘囚尽无益”,托物言志,借白兔之形之性,行发自己虽清白却多牵累,欲有所为却被束缚的感慨,并以浪迹江湖、返璞归真真自慰。
宋朝秦观的《放兔行》由对兔的爱怜到对其命运的关注,天地之间,无以容身,只好远离尘嚣,到月宫中苟全性命,无可奈何、感伤凄切之情溢于言表:此诗也是作者由折感喟自己身世浮沉漂泊泠仃的哀矜之作,全诗如下:

“兔饥食山林,兔渴饮川译。与人不瑕疵,焉用苦求索。天寒草枯尽,见窘何太迫。上有苍鹰虞,下育黄犬厄。微命无足多,所耻败头额。敢期挥金遇,倒橐无难色。虽乖借者意,颇塞仁人责。兔兮兔兮听我言,月中仙子最汝怜。不如基亟返月中宿,休顾商岩并岳麓。”
古代戏剧中有元代杂剧《白兔记》,古典小说中也常有兔出现,只是不以之为主题或主要线索。现代文学作品中,出现了一些以兔为主题的小说、散文。如鲁迅先生的《兔和猫》、郑振铎先生的《兔子的故事》等。
民间有许多关于兔子的成语。“狡兔三窟”喻人老奸巨滑或对自己作妥善保护;“守株待兔”喻人做事呆板、不知变通;“兔死狐悲”言物伤其类,“兔死狗烹”比喻事成之后,大杀功臣;“兔丝燕麦”指有名无实;“兔起鹘落”;“动如脱兔”都言动作迅捷。一些脍炙人口的俚谚有:“兔子不吃窝边草”,“兔子急了也咬人”,“兔子尾巴长不了”,“不见兔子不撒鹰”,‘兔子逗老鹰,没事找事”;‘穿兔儿鞋,跑得快”等等。民间也有用兔子来骂人的话,比如“兔崽子”,追究其原始意义,是拫据兔子“望月而孕”而来,喻没有父亲、是私生子,不过这层意思是越来越淡化了。不过,这些足以表示兔子与中国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了。

从宠物的角度看,兔子是个特别的存在,它不会像狗那样狂吠,不会像猫那样乱抓东西,也不会像金鱼那样整天一动不动。兔子也很爱干净,食物也很简单,如果把猫比作贵妃主子的话,那么兔子就是大臣的千金小姐,体态轻盈、柔情似水,相比那些波斯猫啊养得体态丰盈饱满的,还懒洋洋的躺在“贵妃椅”上不去运动,如果再来一次动物大逃亡,平时只用水果蔬菜下饭的兔子,凭借窈窕的身段,它和肥猫哪个先跑赢结果想而知了,当然我也不是在批评肥猫,只能说宠物主子们各有各的享乐方式。
不过兔子也是个大胃王,怎么吃都不胖!像我家之前那位就特别贪吃,阳台上的花啃完了还不够放在阳台的拖鞋啃了半双,结果肠胃毫发无损!养了半年,从一个小雪球养到身体有一个茄子那么长!我父上说兔子不会跟人玩,它们性格相对比较安静些,不过经常带它们去外面走走吃些草,放出笼子让它们跑一下,它们就渐渐的跟你熟了。
与兔有关的民俗有些包含着美好的祝愿:比如山西某些地区保留着一种婚俗,母亲要在女儿出嫁前做一些兔形与鱼形的礼馍,其中兔馍象征男性,鱼馍象征女性,新婚时新娘吃兔馍、鱼馍,以祈求子孙繁衍。山东一些地区的渔民有“兔塞怀”的习浴,每年谷雨清明,妻子要出其不意地把一只白兔往丈夫怀里塞,这样以求丈夫出海平安,捕鱼丰收。广东化州等地还有“玉兔引路去偷青”的习俗,即未婚女子在正月七五晚上去象征性地偷意中人菜地里的几棵青菜,据说这样可以嫁个好女婿,可保日后生活美满。

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一些关于兔的禁忌。其中最典型的是孕妇忌吃兔肉,以免生出一个兔唇豁嘴的孩子。过去,生意人十分忌讳途中遇上兔子,碰见便表示做生意不顺利。这是因为兔子在奔跑途中停不住脚,如碰见它,就意味着生意无成,还得奔波。
兔毛可以制笔。据考古发现,我国早在战国时候就已有兔毛制作的毛笔。白居易有《紫亳笔》诗云:“紫毫笔,尖如锥兮利如刀。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果生紫亳;宣城工人釆为笔,千万毛中拣一亳。”梅尧臣也在《永叔白兔》中有“我欲拔毛为白笔”之语。
兔子的寓意象征与他们的生活习性密不可分,非常机敏灵动,于是便有了“静如处子,动若脱兔”的说法。在西方,兔子还是新生命和兴旺发达的象征,兔子和彩蛋一起称为了复活节的吉祥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