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人生感悟:莫为仁慈而凶狠

标签:
莫为仁慈而狠毒要换位思考要豁达大度要心胸宽广要积德施善 |
分类: 人生感悟类 |
《汉书》上就说过刘邦“常有大度”,其帐下聚集了张良、韩信、萧何等一批精英,帮其打败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宽宏大量能够感化他人,能够升华人格。宽宏的度量是一个人素质和水平的综合反映,是立身处世不可或缺的力量。
仁慈来源于高尚的道德,是智者心灵深处的一种沟通,是仁者内心世界的支点。“仁慈”在中国自古有之,在民间早有流传,也被众多的“慈善家”们所接受和效仿。单从早期的这些“仁慈”行为来看,虽然带有一定程度的迷信色彩:但从客观意义上看,“仁慈者”所求得的,实际就是一种心理上的愉悦、平衡,并非刻意求取什么
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包括儒家文化中的宗教观念,它的价值取向是指向现实人生的。人生怀有一颗仁慈之心,就会拥有一种宽广的胸怀。仁慈不是一种愿望,而是一种能力,一种能洞察的能力。做人应该怀有一颗仁慈之心,以善良、宽厚为标准来行为处世,只有这样,社会才能越来越文明。生活在其中的人,才能感觉到幸福。
古人所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是至理名言。活着就要真诚。真诚是向世人敞开的心扉,是高尚者心底坚贞不移的节操,体现的是一种道德素养和气节修炼。处世的基石是为人 待人处世一个可贵的品质是与人为善。
高尚气节是人生有良好的品德,高尚的情操。一个人欣赏别人的能力,体现其综合素质。在人的一生中,欣赏角度随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不断改造而完善。渴望被欣赏是人之共性,欣赏别人,不仅能给人以快乐、鼓励,而且还能培养自己海纳百川的胸襟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欣赏,是生活的兴奋剂,是情感的润滑剂,是工作的催化剂,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环节。智者往往是在欣赏别人的同时把自己投入到铸就辉煌的熔炉中。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始终保持高尚的气节和情操。
积善可以得福,积德可以增寿。
一个人“心中有光”,有一颗仁慈、宽容、博爱之心,有一份热诚、坦荡、无私之情。善良源于高尚的道德,是智者心灵深处的一种沟通,是仁者内心世界里一片广阔的视野。有了善良这一宝贵情操,行动就有了指南,人生杠杆就有了支点。
坦荡的胸怀就是敞开胸怀容载万物。包括参天的大树,矮小灌木丛,乃至毒草,无所不容,要有一个坦荡荡的胸怀。坦荡的胸怀,坦荡的人生,是一种容纳与包容。拥有博大的胸怀、容人的气度,作为普通人能够广泛赢得友谊、信任和支持。
历史上凡是成就了一番大业者,多是心地坦荡、襟怀坦白之人。古往今来,人类不可能离群索居,每天都得接触各式各样的人、事、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是待人处世宽容、礼让,宽容是理解和尊重的体现,代表着关心,蕴涵着信任,潜藏着激励。宽容需要气度,气度来之于人的涵养。
人有多大的胸襟,就会有多大的快乐。宽容是做人的需要,是处世的需要。学会宽容,将使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永远充实。我国素以宽容为美德,故有“将相头顶堪走马,宰相肚里能撑船”之美言。一个人只有心胸豁达,气度超然,宽容别人,才能为自己的成功铺就一条宽阔的道路。做人宽容,可促使自己心态平衡、身心健康。
人生在世,总会有许多风雨坎坷,怎样才能活的快乐、活的潇洒,怎样才能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在现实当中实际面临的一个问题。其实,每一个人都很明白:只要在现实生活当中豁达些、宽容些,用一种宽容的习惯去消除隔膜,容忍别人,退让别人,做到知人善用以退代进,那么,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海阔天空了。人这一生如果要是整天活在被名利缠绕的现实之中的话,那就谈不上有宽容豁达了。
宽容豁达是一种博大的胸怀、超然洒脱的态度,也是人类个性最高的境界之一,更是一种“德”。因为我们中华民族注重“德”,一个人有“德”才会服人,有才无德的人也许可逞一时之势,却不能把握历史的方向,最终还是会被历史所淘汰。
正因为正是本着我们中华民族的这种“德”而行,多少中华名士用他们身上的美德征服了世人,用他们宽容豁达征服了世界。因此,宽容豁达也是一个群体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一大法宝,做一个胸怀大度的人,用自己一生之中的宽容豁达来开创美好人生。
人际关系从来都是相互的、双向的。生活实践告诉我们,没有感情、精神、物质上的真诚付出、互惠互利,以及行为上的互相帮助,人们之间的交往频率、交往深度、交往牢度将无从保证。而要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最佳的路径选择就是“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源于“和谐思维”的模式,以承认个体间的平等为基础,以承认社会价值的多元性以及人们追求的多元性为前提;当遇到矛盾、问题时,总倾向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注重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注重心理换位,以此做到感同身受,心灵沟通,达到相互理解,解疑释惑,消除隔阂,增进团结和友谊的目的。
欣赏他人,实是一种真本相,一种高境界。现实生活中,一个人是不是胸怀宽阔,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他是否欣赏他人,又是如何欣赏别人。一个人如果视同道是冤家,看他人一无是处,“他是伤疤我是花”,最终自己也将难有大的作为。
只有学会欣赏别人,才能为自己的发展提供“雨细鱼儿出,风轻燕子斜”般和谐的人际环境。欣赏是一种理解的延伸,是一种知性的壮美,是一种无穷的力量。在这一点上,先哲培根的话最是经典:“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漠视者冰结心城,四海枯竭,重山荒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