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散文)

标签: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百姓青睐豆类五颜六色多种多样挥之不去的乡愁 |
分类: 文学通讯类 |
豆自古位列五谷,原产中国,又称菽,历来是深受百姓青睐的食物。但豆又似南瓜、芋艿,可充当主食,而更多的时候用来作菜肴、当零食。
豆类五颜六色、多种多样。有红(赤)豆、黑豆、绿豆、黄豆、白扁豆,还有蚕豆、豇豆、大豆、梅豆、四季豆(刀豆)、梗豆、荷兰豆等。而我们一带,称豌豆为蚕豆,称蚕豆为大豆、罗汉豆。因戚继光提出哪个战士杀了一个倭寇就奖励一粒大豆,大豆又称倭豆。
这豆可炒、蒸、煨、炖、煎、炸熟了吃,也可做成糟豆、酒浸豆、盐炒豆、兰花豆、茴香豆、豆瓣酱、豆芽、芽豆、粉丝等。而全国各地种得最多、吃得最多的当是黄豆。黄豆没晒干前叫毛豆,可带壳烹烧,也可去壳剥豆食用。毛豆一年可种多季,以十月黄居多。中餐馆最出名的当家菜、国菜——豆制品,誉为“玉食”,包括豆腐、豆浆、香干、油煠、千层张、素鸡、豆腐皮、豆腐脑等,就是由黄豆磨成粉后做成的。素菜“母子相连”即为黄豆+豆芽。称人“豆芽”,指身体羸弱。而豆腐又有水豆腐、压板豆腐、霉豆腐、臭豆腐、豆腐乳等之分,属百搭菜,可与各种荤素菜、菜卤、麻辣料合在一起,如羊肉豆浆、小葱拌豆腐、东坡豆腐等,不同口味的人吃出不同的味道。而人的味觉是有记忆的,一旦养成习惯很难改变。口味与年味、亲情、故园等一起,成为挥之不去的乡愁。
听说豆腐是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发明制作出来的。刘安本想用豆汁培育仙丹,结果仙丹没炼成,豆汁与石膏起化学反应后却凝成美味可口的豆腐,由此安徽淮南寿县成为中国豆腐发源地,刘安这位刘邦的孙子“无心插柳”,成了发明豆腐的“祖师爷”。豆腐与斗福、都福谐音,寄寓吉祥如意,成为过年祈福的一种食品。后由中国传入日本、欧美、非洲等地。安徽徽州毛豆腐、湖南长沙臭豆腐、重庆血豆腐、四川麻婆豆腐、江苏张家港高庄豆腐等都是当地的主打菜。我们慈溪匡堰的宋家漕香干已有240余年历史,现作为一种“伴手礼”推出。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说的是种什么收什么,做了什么事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揭示了收获与付出的内在联系。种豆虽不比种稻种棉那般辛苦,但除草是必须的。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曾慨叹:“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豆秆可作燃料、肥料。三国曹植的“七步诗”由豆秆做燃料炒豆有感而发:“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民间留下了“香干五香豆,请客请朋友。一年吃到头,实在配胃口。”的俚语,也留下了朗朗上口的《炒黄豆》之类的童谣。延安时期面对不识字的农民以“豆选法”进行民主选举。《封神演义》有“撒豆成兵”的魔法。古人还用“豆蔻”形容正处花样年华的少女,“豆腐西施”形容出身清寒而美丽的女子。三年困难时期,黄豆曾作为营养食品发放给得浮肿病的人。16世纪麦哲伦环球航行时好多船员魂断大海,因吃不到新鲜蔬菜,缺少维生素C。而中国郑和下西洋时,聪明的老祖宗发明了孵豆芽。由于能吃到新鲜蔬菜——豆芽,就不会“三日不吃青,眼睛冒金星”。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大凡种豆用一种叫豆锹的农具在翻松的土地里开出一条裂缝,然后把一粒粒豆种插入,并在上面施点肥培点土,故又称点豆。俗话“再好没有,麦里生豆”,意即豆和麦子可套种。勤劳的农民可谓一年四季忙碌在选择豆种、培育豆秧、种豆、摘豆、晒豆、剥豆中,变戏法似地制作出各种各样的豆制品,生活在劳动中变样。依稀记得当年曾跟着父母在生产队、自留田里种豆摘豆,春华秋实,有着一种对丰收的期盼与喜悦。有一两年,春节前趁我放寒假,母亲让我背着近10公斤黄豆,到街上豆腐坊做豆腐。只要出点加工费,香干、油炠、千层张等都能做上一点,连豆腐渣也可带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