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自律的人生,才能拥有真正的自由
标签:
自律的人生拥有真正的自由意志坚定经得起诱惑然正气的光辉 |
分类: 人生感悟类 |

《论语》云:“君子不重则不威。”人的言行,一举一动要自重;讲话,一言一行要自重;处世,一事一物要自重;人生,一时一刻要自重。人若不自尊自重,何能要求别人尊重之。所谓“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人必自轻而后人轻之。”故而吾人立身处事,不但不能自傲,更不能自轻也!
自重是人类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最基本的伦理理念和道德共识。这种基本的伦理理念和道德共识是我国传统美德中最基本的内容。如果没有自重,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平等。
律己,关键要恪守一个“严”字。律己重在自觉从严,贵在处处从严、贵在持久从严。“欲修其身者,必先正其心。”说到底自律是一种克制,是一种反省;它更是一种风度,一份超越。会自律的人,一定会进步,会自律的人就会驶向成功的彼岸。
人生是舟,自律是水,以水推舟,方能扬帆万里,驶向自己人生价值的彼岸。自律是一个人优良品质。一个人要担负起责任,没有这种品质是不行的,怀有自律之心的人必须具备这样的品质。
一个人活在世上,无论自己想要自己的人生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就必须具备自知之明。在自然的生与死之间,有一段人生的旅程,它是每个人必须自己去走的,而旅行能到达什么样的地方,全凭个人如何去安排了。
古人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清醒认识自己不容易,严格自律,把握好自己尤为可贵。要正确取舍。人生其实是选择的过程,取舍之间反映出个人的品性修养。
良好的品德作为自身内在要求,时刻提醒、警示自己的言行,具体的自律行为,又同样会提升自己的道德品格,两者相辅相承;明辨是非,才能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分清哪些事该干,哪些事不应该干;加强自我约束,增强控制力,才能做到意志坚定,经得起诱惑。
一是正心。心为道德之本,为善为恶之关,心正则自律成。正心的根本使命在于,既内化普遍的道德观念,又外化冲动的道德情感。知与行构成正心的正反两面,通过正心而实现知行合一,使道德自律能力化为现实的行动。因此,化解“知而不行”道德时艰,熔化无动于衷的道德冷漠,适宜从正心诚意开始。正心之法,在于学而知道德,感而欲行善,省而知耻辱。
二是饬行。行为心形于外,道德法则之守,伦理秩序之范。每个人行为端正,正当合理合法,才能形成有自由的秩序,并分享有秩序的自由。围绕自由与秩序的理想,每个人应该自觉克己饬行。日常行为领域,饬行需谦恭礼让,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公共生活领域,饬行需遵守公共道德,捍卫制度正义。无论何时何地,慎微、慎染、慎独、慎行、慎始、慎终,皆为入道德自律之方。
三是历事。事为心行之总,自我实现之成,社会伟业之功。心与行合于事,应事接物而修身,故“事上磨练”为涵养之法。王守仁曰:“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事分禁止之事、必须之事、提倡之事,从而约束自己绝恶、守规、行善。世路风霜、世情冷暖、世事颠倒之时,尤其是事上磨练之境。事上磨练,贵在日新。持之以恒、不断积累、日新不已,终能道德自律,终成道德之人。
孔子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躬”就是反躬自问,对自己要严格。做人要经常反躬自问,就是自省,自察,自我批评和自我约束。德过哲学家海涅说,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够将人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人有机会改正。
一个人的愚笨不在他的无知,而在他不知自己的无知。一个学会审视自己的人才有可能认清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有自知之明。人要时时刻刻提醒砸己,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什么坚决不为。
人要问自己,你在做什么,你该做什么,对你最重要的是什么?我们所做的一切的前提是没有妨碍到别人,而不是只为了自身。改变别人是事倍功半,改变自己是事半功倍,只有严于律已、宽以待人,才能远离别人的怨恨。
其实在审视自己内心的过程中,人会有更多的认识,在自我审视中让自己得到提高,做人需要懂得严格要求自己,严格要求自己需要有高度的自律,更需要学会做自己的主人,学会对自己的一切负责,通过审视自己,能够更清醒的认识自己,才能够学会更理智的对待自己的问题。
认真的分析自己的问题,并能够更好的解决自己的问题,从而能够正确面对自己的人生,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让自己在不断审视自己的过程中,有更多的感悟与体会,这样至少会让人生变得更加的有意义。才能活出自己的价值,就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有质量,这样才会无悔于自己的人生。
内省自律体现的是一种道德修养、一种道德品格。相对于法律制度的外在约束而言,内省自律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道德约束,是自觉自愿、积极主动的,因而其约束力更有效、更持久。
规和矩本是古代用来画圆和画方的工具,也指校正圆形和方形的两种仪器,后来引申为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和行为准则。一是指一定的标准、尺度、规则、制度、程序或套路;二是指处事合乎标准或常理、行为端正老实。两者都是指做事的标准,为人的准则。
我国有两句古话,一句是《史记》中的“人道经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诱进以仁义,束缚以刑罚”,意思就是人类社会的万千世界,规矩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事前要进行仁义道德的教育,事后要用刑罚对得失进行奖励和制裁。另一句是《孟子》中的“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两句的基本意思是指言语行动要遵崇法度、遵守规矩,若违背了法度、破坏了规矩,必然受到惩罚,提醒人们要按规矩办事。我个人理解,从概念、定义上来说,应该是如此。
人啊!都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总期望自己是人上人,能抬着高傲的头去俯视世界。却偏偏忘了自己有多少底气能支撑那颗高傲的头颅。以我之见做自律的人应该具备
一是自律,要有勇气。对己要有决心和勇气进行反醒、剖析,对自己的问题敢于较真。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孔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处事态度等,无不都透射出自律的光辉。三国时期,权倾朝野的曹操,带兵打仗途中,自己骑的马受惊,马踏老百姓的庄稼,便自断其发,以严明军纪的故事,成为严于律己的典范,为后人称道。
二是自律,要有骨气。做人做事意志坚定,经得起诱惑,不为功名利禄所累,只有抗拒诱惑,才能有更多机会做出高尚的事来。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文天祥“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等警言警句,都为人类充分展示出自律的铮铮铁骨,浩然正气的光辉。
三是自律,要有底气。敢于接受他律,行的端,走的正。人们常说“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正足以率人”,只有从严要求,自觉遵章守纪,扎扎实实做好每一件事情,才能养成自律的习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