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献给“六一”儿童节(散文)
标签:
的六一儿童节深情的嘱托殷切的期望实在的行动爱为后盾 |
分类: 文学通讯类 |

尊重孩子,内容多多,形式各异,关键要有坚定的理念,有实在的行动。当然,尊重孩子,不是放手不管,更不是一味放纵。在尊重孩子普遍缺失的现实环境下,我们无需担心矫枉过正,因为尊重才是对孩子长远发展最好的滋养。

让孩子童年过得洒脱,就要给予更多的温柔与陪伴。孩子天生依恋父母,这是人之常情,爱之本源。然而因为现实因素,有些父母不得不远离家乡谋求生计,这本无可厚非。但这也不能成为冷落孩子的理由,不要让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亲人的拥抱和相伴,不要让他们总是患得患失,思念满怀。就是没有离家工作的父母,也应注重高质量的陪伴,少刷手机、少些拒绝,多些亲子互动,让他们时刻感受爱的围绕。只有以父母坚强、理性的爱为后盾,孩子们的内心才能真正强大坚韧,才会不惧成长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挫折,才会更加大胆洒脱地探索和前行。
应以孩子自己成长的经历告诉孩子应该怎样或不应该怎样,不用或少用大人甚至爷爷奶奶及至祖宗成长的经历来对今天的孩子们说。孩子们的成长背景与成年人肯定是不同的,简单的模仿与被动的学习只能带来逆反心理,产生相反效果。现代化社会的现代化教育形式,比如小小志愿者、环保小卫视、爱心小天使等等,应该是孩子们更好成长的选择。

如何进行精神鼓励呢?一是语言上的鼓励,真诚地表达感受。当孩子取得好的成绩时,真诚地说:“妈妈看到了你的进步和成长,妈妈为你感到高兴!”假如孩子取得不好的成绩,不要指责和埋怨,而要说:“妈妈能感受到你的努力,我心里也很难过。我们不要灰心。妈妈对你很有信心!”二是荣誉奖励。给孩子各种荣誉标签,是学校老师经常用的精神奖励手段。我们家长在家里也可以借鉴这个方式比如为孩子准备一本优秀表现档案本,只要孩子有好的表现,就可以在上面画上一朵小红花、五角星、笑脸之类,也可以盖上一个好孩子章。
以孩子的语言与他们交流与表达,而不是用成人的语言与孩子做貌似亲切、貌似和谐的沟通与亲近。什么是孩子的语言?孩子的语言就是最明白的语言,就是有什么说什么的语言,就是爱恨分明的语言。成人之间的语言本来就不该弯弯绕、躲猫猫,对孩子,更不该用深奥的道理,说些甚至连大人都看不明白的东西。
以孩子的行为方式引导孩子成长,而不是用成人化的方式,逼迫孩子们欢笑与落泪。一些成人常用的方式是造假、送礼等等,并把这种行为移植甚至延伸到孩子中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儿童顾问恩纽女士曾说过:“不要让儿童作为摆设而被剥削。不要让儿童被成年人利用……”此言何其深刻。

在许多方面,你都是他最常模仿的对象。最好的情况是你自己活得正直,你做到自己理想的样子。无论你认为最高尚的状态是怎样的,当孩子在身边的时候,你就要处于那种最高尚的状态,因为他正在通过模仿向你学习。
他也有可能接触并模仿其他对象,这一点你无法控制,但至少你可以尽好自己的那分职责。所以,你最应该做的事就是放下为人父母的架子,学着单纯跟孩子做朋友,那么当他遇到困惑或者难题的时候,他第一个想要与之倾诉的人就是你。
当下,很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只要孩子成绩好,就无限制地满足其要求,甚至主动用物质奖励做“饵”,刺激孩子好好学习。过分的物质刺激会歪曲孩子的学习态度,无形中给孩子一种心理暗示:好好学习只是为了家长、为了得到奖励。长久的物质奖励,会让孩子误把奖励当目的;也让孩子物质欲望过度膨胀,变得功利和势利。
万紫千红的春天让我们看到了一片生机,夏天是幼苗茁壮成长的季节,旺盛的幼苗,才能怒放出灿烂的花朵。被誉为国际儿童节的六月一日,就是我们育花人展示才智与爱心,让祖国的朵朵鲜花大展风采的大喜日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