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古镇六甲道教的文化

标签:
说说古镇六甲道教的文化做善事做好事长生久视 |
分类: 文学通讯类 |
道教思想之所以在中国存在了二千多年,就是因为它的主张附合人们热爱和平,向往自由的美好愿望。它对人类要求的行为规范,附合历代统治者的意愿,对于稳定社会,发展生产有着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在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利用道教的教理教义来平和人们心态,指导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怎样融合于社会,不争权夺利,自强不息的建设美好家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思想对稳定社会,有着积极作用。
道教与佛教很好区分,道教的场所一般称为宫、观、庙、阁等。佛教一般称为寺、庙等。但是名称并不是根本区别,还要看供奉的神仙。道教供奉的叫神仙,基本都是带有中国特色的神仙,比如古代的英雄人物、天上的各部管事神仙等。佛教一般称为佛、菩萨,大都是印度传来的,与中国古代历史没关系。
道家思想来源于黄老学术、老庄思想、隐士思想和方士学术等。道教是由道家思想蜕变而来的,是我国宗教信文化中第一个成系统的宗教。道教的教义和经典中所包含的内容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教”,包括教义哲理、戒律制度、善恶道德规范和修道清规等;另一类是“术”,主要有道术、方术(药物知识及釆制术)、长生不老养生术(即炼丹术、导引行气避谷吐纳等)、占卜吉凶的卜筮和占星术、驱鬼避邪的符篆术、祛灾求福的祈禳术以及避鬼的禁咒术等。
道教主要有两大派系:符篆派和丹鼎派。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它的教义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丹道派的开创者首推东汉末年的魏伯阳,其身世不详,后世称他为魏真人,或火龙真人。传世著作有《参同契》一书,内容涉及修炼丹道的原理与方法,证明人与宇宙有同体同功而异用的法则和原理。为了证明人为的修炼,可以升华而成神仙的理论,他以《周易》的理、象、数三部分和周、秦到两汉间的五行、天干地支之学,以及道家老子的学说融会贯通,为丹道修炼程序做了一套完整的说明。他把丹道修炼原理分为药物、服食、御政三大纲要。特别注重身心精神的修炼。《参同契》是中国养生学的祖述宝典,也是最早研究身心生命奥秘的著作,它影响汉、魏的医学,生物学、物理学乃至佛学。丹道派的最高目的,就是以修炼精、气、神为主,以求达到解脱而成神仙。该派从汉魏时开始直到现代,延续一千多年。
道教的名称来源,一则起于古代之神道;二则起于《老子》的道论,首见于《老子想尔注》。道家的最早起源可追溯到老庄,故道教奉老子为教主。但是,一般学术界认为,道教的第一部正式经典是《太平经》,完成于东汉,因此将东汉时期视作道教的初创时期。
道教正式有道教实体活动是在东汉末年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现,而《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老子想尔注》三书是道教信仰和理论形成的标志。近年来,道教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宇宙观日益受到重视,并引起了欧美人士的兴趣。
两晋时期,道教逐步进入社会上层,得到统治者的支持,研究神仙丹道的著名学者葛洪,著《抱朴子》一书,包括内养精神、炼气、丹砂、服药、符篆等道家传统学术,外涉用世之学,包括政治、哲学原理,以及为人处世规范等,对后世影响很大。
唐代是道教的鼎盛时期。唐太宗立国之初就封老子李耳为道教教主,尊称为太上老君,并以道教为国教,位居佛教之上。儒释道三家并称的局面从此开端,一直延续到近代为止。道教在唐代正式建立它的宗纲,融汇阴阳、老庄、儒、墨、兵、农、法、杂等家学术,同时吸收了佛教密宗的修法,还以仗剑、诵咒语等法术驱神役鬼。晚唐时期的吕岩(吕纯阳),吸收了佛家禅宗修养的长处,建立唐代以后丹道修炼的中心体系,使道教的学术思想广为传播。
道教以"道"名教,或言老庄学说,或言内外修炼,或言符箓方术,其教义就是以"道"或"道德"为核心,认为天地万物都有"道"而派生,即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社会人生都应法"道"而行,最后回归自然。具体而言,是从"天"、"地"、"人"、"鬼"四个方面展开教义系统的。天,既指现实的宇宙,又指神仙所居之所。天界号称有三十六天,天堂有天门,内有琼楼玉宇,居有天神,天尊、天帝,骑有天马,饮有天河,侍奉有天兵、天将、天女。其奉行者为天道。地,既指现实的地球和万物,又指鬼魂受难之地狱。其运行受之于地道。
人,既指总称之人类,也指局限之个人。人之一言一行当奉行人道、人德。鬼,指人之所归。人能修善德,即可阴中超脱,脱离苦海,姓氏不录于鬼关,是名鬼仙。神仙,也是道教教义思想的偶像体现。道教是一种多神教,沿袭了中国古代对于日月、星辰、河海山岳以及祖先亡灵都奉祖的信仰习惯,形成了一个包括天神、地祗和人鬼的复杂的神灵系统。道教提倡无极,元极,太极,中庸即为'道'的教理,既中庸之道。
到了南宋初,北方道士王重阳在陕西创立全真教,主张以道教丹道派教义为主,实行道、儒、释三教合一。
元朝初,王重阳的弟子邱处机,受成吉思汗的重用,封为“大宗师”,受命掌管天下道教,使道教发展到极盛时期。元朝以后,丹道派都归宗于吕纯阳的门下,奉吕纯阳为祖师。
到了清代,道教逐渐衰弱,没有起色。
道教徒有两种:一种是神职教徒,即"道士"。据《太霄琅书经》,"人行大道,号曰道士。","身心顺理,为道是从,故称道士。"他们按地域可分为茅山道士、罗浮道士等。从师承可分为"正一"道士、"全真"道士等。按宫观中教务可分为"当家"、"殿主"、"知客"等。另一种是一般教徒,人称"居士"或"信徒"。"宫观"是道家最主要的组织形式。宫观是道士修道、祀神和举行仪式的场所。道教另有一些经济组织(如素食部、茶厂等)、教育组织(道学班、道教经学班等)、慈善组织(安老院、施诊给药部等)。
道术是道教徒实践天道的重要宗教行为,一般认为它有外丹、内丹、服食和房中等内容。外丹,指用丹炉或鼎烧炼铅汞等矿石,制作人服后能"长生不死"的丹药。唐以后渐被内丹术所代替。内丹,为行气、导引、呼吸吐纳之类的总称,指用人体作炉鼎,使精气神在体内凝结成丹而达到长生不死的目的。内丹之术自金元以后逐渐盛行,其渊源上溯至战国时代,对于中国的医学和养生学有过很大的影响。服食,指用服食药物以求长生。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Koy0fB1wR
我们知道,道教里的神仙,有很多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他们生前受人崇敬,死后奉为神仙。财神,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如此密切,被后世尊为财神的先贤自然很多。所谓“各路财神”,是说道教一路发展两千年来,财神的来路可真不少,有点儿让人眼花缭乱。
道教里比较著名的财神,是四大财神:赵公明、关公、比干、范蠡。
赵公明和关公武艺高超,又称为“武财神”;比干和范蠡则以文见长,又称为“文财神”。
道教科仪中有大量的“臣香文”,对香有很多赞美之词,如“夫香者,兰林上品,海窟灵根,其为本也则至大至刚,其为用也则有情有性”;“夫香者,钟灵海岛,植本壶丘,根株坚秀,历岁月以维长,气味芬芳,超桂兰而擅美”等等。香的名堂有多种,最著名的是太真天香八种:道香、德香、无为香、清静香、自然香、妙洞真香、灵宝慧香、超三界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