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枇杷黄时节(散文)

标签:
枇杷黄时节金黄的枇杷平淡从容珍惜当下平常快乐的人 |
分类: 文学通讯类 |
五月,山青水秀,处处绿肥红瘦。油菜花落结出一串串籽粒,空闲田地上,犁铧翻动水响,农人忙着整理稻田,牛铃摇落清脆的铃声,与布谷鸟的歌声交织成一曲江南小唱,春末夏初的山野郁郁葱葱,走近田园,忽见路边几株特别的树木,状若驴耳的青绿树叶簇拥在一起,顶出一串串橙红的果实,朋友说,这是枇杷树,五月时节枇杷黄似橘,枇杷已经熟了,熟透的枇杷缀满枝头,在密密的绿叶里,累累金黄,一枝叠压着一枝。
五月的枇杷,缀满枝头,金黄,连片成云;硕大,状如蜜桃。枇杷压过红墙,诱人垂涎。
近读枇杷诗。让我奇怪的是,两位大师笔下的飞鸟,对枇杷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是陆放翁写的:枝头不怕风摇落,地上惟忧鸟啄残。再一个是近人吴昌硕的诗:“五月天气换葛衣,山中卢橘黄且肥,鸟疑金弹不敢啄,忍饥空向林间飞。”都是高手。诗意新奇有趣。望着金黄的果子,鸟类是“鸟啄残”还是“不敢啄”?我长期在枇杷树下生活,据我观察,鸟似乎不敢去啄枇杷。明朝也有人写过“数颗黄金弹,枝头骇鸟飞”的诗。
最初知道枇杷树是在,明代学者归有光,写的《项脊轩志》一文里,归有光昆山人。号震川,世人称之为震川先生。少时家境衰败,九岁能文 ,却考运不济屡屡落榜。一直到三十五岁才中举人。归有光文笔清淡,所写平常的人和物,亲切、自然而凄婉,淡淡的文字,读来却让人回味无穷,满是感慨,文章朴实无华,却感人至深。
枇杷冬月作花,夏月结果,所以古人称它是“秋萌、冬花、春实、夏熟,备四时之气,他物无与类者。”枇杷成熟之时,那黄澄澄的果实,与密匝匝的绿叶相映衬,黄果绿叶,风光迷人。
枇杷有着“果之冠”之美名。成熟的枇杷味道甜美,营养丰富,博得了一些文人墨客的交口赞美。宋人周必大的“琉璃叶底黄金簇,纤手拈来嗅清馥。可人风味少人知,挹尽春风夏作熟。”清代沈朝初《忆江南》词曰:“苏州好,沙上枇杷黄。笼罩青丝堆蜜蜡,皮含紫核结丁香。甘液胜琼浆。”对枇杷的色、香、味赞不绝口。
20世纪60年代末,那段日子真是鲜亮。附近有几家宅院,荒草丛生,少有人住。亭亭的枇杷树却出奇地茂盛,无人问津,就那样静静绿着,长满我的脑际。
枇杷不但味美,形与色亦美。枇杷因其枝叶葱郁,经霜而不凋,有“质贞松竹”之气韵,果熟时有“玻璃叶底黄金族”之特色,向来是我国传统花鸟画的题材之一。宋代赵佶的《枇杷山鸟图》中枇杷果实累累,枝叶繁盛,一山雀栖于枝上,翘首回望翩翩凤蝶,神情生动。清代著名画家恽寿平曾画《折枝枇杷》,并在画上题有“笔端乱掷黄金果,不屑长门买赋钱”。
枇杷与我也有一种特殊的情愫。四十年前在浙江舟山定海当兵,营区的宿舍前面就有一棵枇杷老树,一年四季枝繁叶茂,充满生机。到了春天,金灿灿的果子挂满枝头,馋得我们口水直流。军营有规定不允许随便采摘枇杷,只有轮到我晚上站岗时,把枪往树下一放,轻轻地爬上树,先在树上大啖几口,那酸甜味道沁人心肺,然后再摘些枇杷塞满口袋。那样的晚上,两个小时站岗时间一会儿就溜走了,一扫平常站岗时的单调寂寞。七九年三月我在南京高级陆军指挥学校读书,那棵枇杷树还会时常走进我的梦里。
在这吃枇杷的美好季节里,还不快去购买几斤金灿灿的枇杷,与家人亲友共同品尝,既可怀旧,又可大快朵颐,还能润五脏滋心肺,不亦乐乎?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508/05d17bc3d5454428ae549c9a244767cc.jpeg
枇杷黄时季节,那就趁大好时光,与枇杷来一场最亲密的接触,东坡有诗:“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卢橘杨梅次第新,也就是枇杷杨梅次第新,时光里不仅有枇杷有杨梅,还有荔枝,诗人的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真的是不一般的境界啊!
摘一颗金黄的枇杷,剥开柔软的果皮,白玉般多汁的果肉,会让你品尝到岁月的馈赠,走过风雨后的平淡从容,珍惜当下,在生活里努力做一个平常快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