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古诗中国春节年俗文化的精髓

(2021-02-07 09:52:05)
标签:

古诗

中国春节年俗

文化的精髓

代代传承

历久弥新

分类: 文学通讯类

 【原创】古诗中国春节年俗文化的精髓             http://www.haribao.com/resfile/2013-02-10/09/p108_b.jpg

中国的传统文化,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有着四大文明古国之称的中国,其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灿烂的文化,令世界人民称赞。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自古至今经久不衰,可谓其有着很强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展现出独特的魅力,让世界为之赞叹,让国人为之骄傲!然而,时光流转,时代变迁,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融碰撞,中国传统文化似乎被遗忘在尘封的角落。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文化亢奋的时代,“韩流”来袭,势不可挡,西方文化不断“抢滩登陆”,多元文化让中国变得越来越国际化,越来越时尚前卫。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如同耀眼的星座,光耀了悠悠五千年。其中的许多精华,被代代相传,价值历久而弥新,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国学文化经典。它是古老文化的智慧结晶,是中国文化和中华精神形成的基本根源。也是我们应该生生不息传递的瑰宝。

古代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瑰宝。诗歌的内容可以说是包罗万象,一部诗歌史就是一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百科全书。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在诗歌中当然也有最充分、最详尽、最生动的表现。其中最令人称道的是孔尚任的《甲午元旦》,一首诗中写了六个年俗。

    诗是这样写的:“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剪烛催乾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孔尚任(1648-1718),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第64代孙。康熙朝授国子监博士,迁户部广东司员外郎,不久被罢官。有文名,所写《桃花扇》与洪升的《长生殿》齐名,人称南洪北孔

 孔尚任写这首《甲午元旦》时已66岁,在家乡曲阜简居。《甲午元旦》诗分两大段,前四句写除夕,围炉守岁,饮酒消夜。第三句过渡,借分赠买春钱暗示旧年已去,新岁已来。后四句转入写新年。点爆竹,换桃符,听乐曲,拜新年。字里行间,跃动着孔尚任一颗赤诚的童心,也反映出他脱离官场后心情的恬静和愉悦。

让我们来细数一下诗里的年俗吧。首联先自嘲,然后写围炉守岁。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颔联就写了分岁别岁守岁,以及长辈给晚辈压岁钱。颈联就到了春节,点起爆竹迎新春,换了春联纳万福。尾联写拜年祝寿。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展现出独特的魅力,让世界为之赞叹,让国人为之骄傲!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经历了五千年,其间既有暴风骤雨式的革命,亦有和风细雨般的变革,但最后都殊途同归,目的只有一个:维系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并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这不能不归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时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魅力所在。

中国的文明代代传承,中国的年俗也历久弥新,至今仍散发着一种温馨的亲和力,把全世界炎黄子孙的心维系在一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