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惠雯 《两次相遇》

(2012-03-29 18:06:57)
标签:

小说评论

     http://s1/small/7066e664gbc5c015aec40&690《两次相遇》" TITLE="张惠雯 《两次相遇》" />
     这篇小说得剪开来读,虽然它结构不算复杂,但还是剪开来看比较清晰。就像收拾鱼,刮掉鱼鳞,摘去鱼腮,开肠破肚后,把一堆没用的东西扔掉,鱼漂和鱼籽是很有营养的,剩下就是鲜美的鱼肉了。

    小说以第一人称“我”叙述,“我”身居国外,每隔一两年回祖国看望一次父母,也就是她出生的那座小城,这里还有她的哥嫂和中学时代的同学。2006年冬,她重返故乡,然而父母,哥嫂,同学这些人的所作所为却叫她提不起精神。怎么说呢,在她眼里这些人都“太俗”,活得死气沉沉没有生息,还不如家里的那条狗活得有生机。因此,她最高兴的事就是溜溜家里的那条狗。虽然她是回来探望父母,哥哥,同学,但表现出的却是与他们的“不溶”。
     一次溜狗中,她偶遇到那位中学男生,于是,这两位“不俗”的人就碰面了。他在文化馆工作,是市书画协会会员。第二天他约她去他的画室,俩人在路上笑谈着,他谈的是画而不是家里的孩子,这让她觉得他更不俗了。他的画室很简陋,冷得像冰窖,但两人喝着白酒,吃着发潮的花生米,谈论的都是马蒂斯,安格尔,德加这些名家的画。他从角落里搬出一幅油画,是一幅白衣女子的半身像。在这里,张惠雯用了一堆好听的词汇来描绘赞美这画中的女子,总之,画中女子让“我”震惊,让“我”着迷。
    在“我”就要离开祖国的头两三天,这位男同学来电话邀“我”去他的画室吃火锅,“我”去了,并见到了这位画中女子。

    写到这我得说明一件事,谁才是这篇小说真正的女主人公,是“我”还是画中的这位女子?在福克纳《曾有过这样一位女王》中,全篇四章有三章大量的篇幅是用女佣埃尔诺拉的口吻讲述的,只是在第三章才出现了珍妮与侄孙媳妇娜西萨的对话,但很显然,第三章这两位对话的女人才是那篇小说真正的女主人公。
    本篇也如此,第一人称“我”的叙述贯穿始终,有大量的亲身经历,对话和所思,差不多占去了全部的篇幅,但“我”却不是本篇小说的女主人公,这所有的篇幅也不能给真正女主人公的生活带来丝毫实质的改变,“我”只是个旁观者,是把这个故事讲好的人,现在就让我们来从“我”的视角来看看这画中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女子。
    她是位初中音乐教师,和这位不俗的“画家”好上快两年了。她有自己的丈夫孩子,画家也有老婆孩子,他们只好偷偷摸摸的相爱。她先离了婚,抛弃了丈夫与孩子。可“画家”却没离婚,于是他们就继续偷偷摸摸的相好。她有时住在自己的姐姐家,有时和画家住在一间租来的小破屋里。后来,“画家”全家搬走去了外地,她就只能住姐姐家了,姐夫又老是对她动手动脚,她就自己搬出来租房子住,常有一些不三不四的男人来敲门,她的名声渐渐地臭了。再后来,她嫁给了一个跑长途运输的司机,当了两个孩子的后妈,也就跟司机请个免费保姆差不多。

     小说中,“我”最后一次回国遇到的那些同学说的没错,这不就是个真实版的傻逼女人吗?一个没活明白的笨女人,每一步都踏在了错误的台阶上,如果在她身上还有什么闪光的话,那就是她一没上吊,二没去闹画家和他的家人。她认了,吞下了自己酿的这杯苦酒。
    张惠雯这次不是站在批判而是站在留恋和同情的立场写这个女人,失去了她一贯的先锋性。作家在留恋同情什么呢?是因为庸俗和低俗打败了“不俗”?还是因为初见画中女子的“纯真”被她后来的真实形象给破坏了?在作品中,无论是画中的女人还是“我”,在她们身上都看不到对自己亲人,对同学的爱。俩女人分别对自己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和世界都感到麻木,那她们的眼中还剩有什么呢?对艺术的爱?对搞艺术男人的爱和欣赏?张惠雯在这篇小说里失去了她以往的人文关怀。
     作品中“我”被画中女人的“纯真”给唬住了,与画中女人的第一次真实相见的感觉依然如此。作家特意将这个女人写得很纯,虽然她结过婚生过孩子,但她仍属于“心灵处女”,两个女人就这样以各自的方式欺骗着自己。虽然张惠雯为小说起了个好听浪漫的名字,它的主题立意却比较模糊。若是作家只想在这里表达一种自己喜欢的感觉,那就另当别论了。
     小说在艺术手法上处理得非常好。2006年,2008年,2010年“我”三次回国与画中女人两次相遇,写得泾渭分明,是自己的亲眼所见,亲身所历,是通过画家和同学们的转述,将画中女人的全貌脉络清晰的呈现出来,手法比较老道。但那个结尾不是很好,本来,读这篇小说的大半段是让人激动的,因为张惠雯的语感好,情节走向也合理,又是双向结构,就是还没写到结局作家还没阐明立场你是不敢对它下判断的。
     读到结尾结果出来了,一切大白于天下,作家露出了她的底:“我”难以接受这种真实,这真实的生活毁掉了当初仅有的一点生动和纯真,这让我难以接受了。可难以接受的是什么呢?不过是一个破碎的梦,如同一场虚幻的梦,短暂的花期一过,也就迅速枯萎凋谢了。画布上的清纯美丽,只能骗过看画的人。人是活着的,现实中的她不可能永远定格在那么纯美的境界里?一味沉浸其中,正是心灵的长不大。在这里作家莫不如不下结论,结论一出,立刻阻止了作品向深层钻探的动力。
     小说结尾,“我”漫无目的的走在大街上,还想与她三次相遇,想看看她现在过得究竟怎样了。“我”还在流连什么呢?幸亏“我”没有与她三次相遇,如果当街真的遇到,那画中女子在阳光下,一定显得很虚假,都会把“我”给吓一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