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关怀

分类: 杂谈 |
”临终关怀“这种理念在西方11世纪就已经形成。最初是一些小客站,用来帮助在途中生病的朝圣客。从前有许多朝圣者上路,在翻越阿尔卑斯山的路途上饥渴生病的人不少,所以就出现了这些小客站,而照顾病人的多是些僧侣。但是世界上第一张真正的”临终关怀“病床出现于1967年的英国,德国是在1986年。全德国目前有这样的机构240个,其中17个机构是属于儿童“临终关怀”的。在各医院里总共还有300张“临终关怀”的床位,另外还有1500家提供“临终关怀”上门服务的诊所,听上去很不错。(注:这些数据截至2018年年底)这些机构多数由慈善机构和教会支助的,还有许多志愿者自觉加入。
要得到这样的机构支持,必须要有家庭医生的证明,只有这样,医疗保险公司才会付费。这种额外的照顾,不仅对病人本身很有利,对家属也是一种支撑和减轻压力。他们在软弱的时候,总是能够及时得到帮助。陪伴病人走完生命最后一段路程,需要多方面的专业知识。首先,如何减轻那些无法忍受的痛楚?这是个最大的问题。在我们城市,有8名专业医生组成一个团队,为此工作。他们运用自己的医学知识,帮助护理人员更好地服务。他们还建立了互联网,以便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相关的服务。还有牧师加入进来工作,最近还开发了香味治疗方法。
担当这些任务的工作人员,都要经过专业考试。这样的机构是没有休息日的,连抽转,一天24小时,全年365天,随叫随到。因为病人病情恶化时,是不能等的。对家属也是一种支持和安慰。这些机构的服务人员可以上门服务,也可以去养老院服务。
我有一个德国女朋友,她的母亲得了无法治愈的癌症,当时已经80多岁了。在最后一个阶段,医生建议他们去这样的机构渡过。她告诉我,那里确实很好。设备周全,护士都很亲切,照顾周到。环境很安静,一人一个房间,房门外有个小花园,房间里可以听音乐,病人也可以画画。家属可以去陪伴,不用做什么,就是坐在病人身边同她聊聊天。让病人安静地度过生命中最后一段时刻。最后几天,病人基本不吃什么,就是喝一点点水,吃些药片。不过,她也说,这样的位子很紧张,不是想要就马上能够得到的。他们很运气,得到了这样一张床位,但是地点比较远。到了这样的时刻,什么也顾不上了。
当前,这种需求越来越多,在大家都在受到失业威胁的时候,是否可以考虑,接受一下专业的培训,换岗上岗。据说,最近的调查报告指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去当护理工作。说是这么说,做这种工作的人,心理要十分强大,不然,时间一长,自己也会得忧郁症的。我的一个护士朋友告诉我,她当年在上海最好的瑞金医院工作,很受病人和家属的尊重和欢迎。但是她每天下班,都要去淮海路上逛一圈,才能回家。她无法做到下班后直接回家,她的心理需要有个调适的过程,一定要尝试用非常快乐的方式先让整个人放松下来。
允许病人带一张心爱的照片在身边。
前一篇:模仿名画
后一篇:被包裹的德国帝国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