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意大利女画家

(2020-07-08 16:19:15)
分类: 艺术
意大利女画家
今天早上打开谷歌,就看到了上面的那幅画,仔细一看,原来今天是意大利女画家Artemisia Gentileschi的生日。她活了59岁,十七世纪那个时代也不算短寿,本钱已经赚得。

看了一下网上她的简历:

阿尔泰米西娅·真蒂莱斯基(Artemisia Gentileschi,1593年7月8日-1652/1653年),意大利巴洛克画家。在那个女画家十分少见的年代,她率先创作了历史及宗教画。其父是卡拉瓦乔的追随者,著名风格主义画家奥拉齐奥,他从女儿小时候就带着她一起作画。后来他聘请阿戈斯蒂诺·塔西做阿尔泰米西娅的私人教师,然而1611年塔西强奸了阿尔泰米西娅。她后来创作了一些女性复仇为主题的绘画,就反应了早年的这一段痛苦经历。真蒂莱斯基后来与一佛罗伦萨画家结婚并随夫去了佛罗伦萨,在那儿她获得极大成功。她吸收了卡拉瓦乔的强烈戏剧性和明暗对比法,创作了一批刻画暴力的绘画。晚年入选佛罗伦萨迪亚诺学院。真蒂莱斯基的主要作品包括《圣母子》(1609)、《苏珊娜与老人》(1610)、《友第德割下何乐弗尼的头颅 (阿尔泰米西娅·真蒂莱斯基,那不勒斯)》(1612-1613)、《友第德割下何乐弗尼的头颅 (阿尔泰米西娅·真蒂莱斯基,佛罗伦萨)》(1612-1621)、《圣西西莉亚》(1620)、《绘画语言的自画像》(1638/1639)等。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e/e5/Self-portrait_as_the_Allegory_of_Painting_by_Artemisia_Gentileschi.jpg/220px-Self-portrait_as_the_Allegory_of_Painting_by_Artemisia_Gentileschi.jpg

这是她的自画像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b/b4/Artemisia_Gentileschi_-_Giuditta_decapita_Oloferne_-_Google_Art_Project.jpg/800px-Artemisia_Gentileschi_-_Giuditta_decapita_Oloferne_-_Google_Art_Project.jpg

这是她最著名的一幅画,看看,狠不狠?男人都画不出。我看到过它的原画,震撼人心。画名叫友第德割下何乐弗尼的头颅 》(1612-1613)收藏在意大利拿坡里的博物馆里。

这是个圣经故事,该作品展示的场景,在文艺复兴早期艺术中很常见,属于艺术评论家口中的“女性的力量”主题,表现女人战胜有力量的男人。其主题取自旧约圣经次经友弟德传,该书叙述以色列人女英雄友第德暗杀亚述将军何乐弗尼的故事。这幅画就表现那个时刻,友第德在女仆的帮助下,割下喝醉后睡着的何乐弗尼的头颅。这幅画表现冷酷无情的身体,从喷涌四溢的鲜血,到两个女人杀人行动时的惊人能量。女性搏斗的努力精准地表现在女仆的年轻细腻的脸上,她的脸被何乐弗尼那超大的肌肉拳头抓住了,因为他在拼命挣扎求生。这幅《友第德割下何乐弗尼的头颅》比较其佛罗伦萨版本(注:女画家后来还画了同样题材的另一副画,收藏在佛罗伦萨),使用更深的原色。友第德身穿钴蓝色连衣裙,而女仆身穿红色衣服。两个女人的袖子都卷起来了。由于阿尔泰米西娅·真蒂莱斯基是卡拉瓦乔的追随者,她在这幅画中采用了暗色调主义(tenebrism)。灯光直接照在友第德割下何乐弗尼的头颅的现场。对《友第德割下何乐弗尼的头颅》的评论各不相同。佛罗伦萨传记作者菲利波·巴尔迪努奇将《友第德割下何乐弗尼的头颅》描述为“激发不小的恐怖”。这幅画非常受欢迎,主要是因为圣经场景的怪诞性质,也因为艺术家的性别。1827年,当这幅画被西戈拉·萨维里亚·德·西蒙尼出售时,被作为卡拉瓦乔的作品出售。 这种混乱表明,真蒂莱斯基被视为卡拉瓦喬主義者。近几十年来,人们对这幅画的艺术史兴趣浓厚,伊娃·施特劳斯曼-普夫兰泽解释说,这幅画因其女性主义内涵,而在艺术史上与众不同。

下面我们来看看卡拉瓦乔画的同一题材的画,比较一下:

男作家手下的少女,在杀人时脸上充满了恐惧,手仿佛也在颤抖;反而是女仆的脸更坚定。



突然想起,在这里禁足之前的三月份,同一个朋友去杜塞也看过一个意大利女画家的画展,那个画家的父亲也是有名的画家,父亲从小就教女儿画画,女儿长得既漂亮又聪明,以至于后来,就跟着父亲当他的助手。但是所不同的是,这个女画家运气好,身边总围绕着许多名人,生活优越,所以画的画也都是优雅的女人和美丽的场境。

那个女画家叫Angelika Kauffmann,前者死后100年她才出生,二人都生活在意大利,都是女画家,命运却大相径庭。

玛丽亚·安娜·安吉莉卡·考夫曼(英語:Maria Anna Angelika Kauffmann;1741年10月30日-1807年11月5日),皇家艺术研究院成员,通常称为 安吉莉卡·考夫曼,是一位新古典主义画家。她的职业生涯主要在伦敦罗马度过,作为一个历史画家而被人们铭记。考夫曼是一位擅长肖像画、景观和装饰画的画家。她也是1768年在伦敦成立的皇家艺术研究院的两位女性创始人之一。考夫曼出生于瑞士格劳宾登州库尔。她的家庭于1742年搬迁至莫尔贝尼奥,随后于1752年搬迁至在奥地利统治下的伦巴第大区科莫。1757,她随父亲约瑟夫·约翰·考夫曼前往奥地利福拉尔贝格州施瓦尔岑贝格,她的父亲是那里的主教。约瑟夫·约翰·考夫曼虽然相对而言收入不高,却是一个非常有技术的奥地利壁画画家,经常因工作而旅行。在前往瑞士奥地利以及意大利的旅行时,他教授安吉莉卡绘画并让她作为他的工作助手。安吉莉卡在语言上有着惊人的天赋,她从她母亲克莱菲亚·露茨(Cleophea Lutz)那里迅速学习并掌握了好几种语言,其中包括德语意大利语法语英语同时,她也表现出在成为一个音乐家的惊人天赋,并被迫在歌剧和艺术中作出选择。她选择了艺术,因为一个天主教神父告诉过考夫曼,歌剧院是一个危险的地方并且充满了“肮脏的人”。在她的十二岁的时候,她成为了一个著名的画家,受到了很多主教和贵族们的赏识。成年后,她经常在家里举办文化沙龙,总有许多著名的艺术家围绕在她的身边,她也为他们画肖像。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位女画家的画: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d/d5/Angelika_Kauffmann_-_Self_Portrait_-_1784.jpg/800px-Angelika_Kauffmann_-_Self_Portrait_-_1784.jpg

她的自画像

她画的人物都很优雅,生活优越,这同她的成长环境和经历有关。风格同她的前辈完全不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