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不能满足一切,金钱买不到幸福,身体健康是最最重要的", 这句话听上去很平庸,
但是当前却成为全社会的基础。疫情期间,许多人把这句话想了又想,到底要怎样做才能使自己更幸福?或者说,至少使自己满意。我们来看看历史上的聪明人是怎么说的?
-爱尔兰文学家Oscar Wilde(1854 -
1900)说过一句既简单又复杂的话:我有一种十分简单的嗜好,总是用最好的东西来满足自己。
-德国画家和诗人Wilhelm Busch (1832 - 1908)在儿童漫画书《Max 和
Moritz》中借老师Laempel的口说道:哎,世界上最大的快乐----就是知足满足。(我们曾经去参观过他的故居和博物馆)
今天,这个社会有许多人贩卖各种“心灵鸡汤”,教人如何把生活安排得完美无缺。它们可能是一场出行、也可能是健康食谱、又可能是运动或者瑜伽,这些鸡汤还会教人如何在职场上成功、如何得到一座现代化舒适的房子、如何买到一辆豪华汽车、如何满足性欲、如何享受不损害他人的高级消费。这个世界上漂浮着无数的建议,让人去满足。然而人会在什么程度下什么时间内感到满足?是在同别人共处中得到满足呢?还是一个人更能得到满足?是做一份全天工呢?还是供一份半职?可不可以以用一份实验数据,将人的满意程度表达出来呢?
德国社会学家、玛堡大学教授Martin
Schroeder说过:用一种试验来测试一下幸福,即让妇女挣钱比男人多,来看看会得出怎样的结果?真有人在德国做过这样一个试验:在30年时间段内,在社会经济学领域里一共观察8万个人,根据他们的出身和他们自己的满意程度来作比较。Schroeder将这个结果做了分析,出了一本书。“什么时候我们是最幸福的?”调查的内容有工作、爱情、孩子和金钱。这些结果是在长期的调查中,做了60万份问答卷后得到的。出人意外的是,大约有70个项目是很正面的,而健康立在第一位;足够的睡眠远远超过挣大钱;一个人拥有5个好朋友足够了;有没有孩子,同幸福无关;
一个人越是爱国,他的幸福程度就越高;如果一个女人挣的钱比她丈夫多,会影响二人的关系;当父亲的,越是觉得自己幸福,就越会起劲地工作;当母亲的,工作时间越长,越觉得不幸福。但是如果孩子的父亲多多地出门,更长时地工作,她们就会变得越快乐。一个人在孩子出生之后,并不会觉得比以前更幸福;他也不比没有孩子的人更幸福;经常出门去喝酒的人,会更幸福;总是想法去挣更多的钱,并不会更幸福。2000欧元一个月就差不多了,再多的钱不会带来更多的幸福。
疫情危机也有它积极的一面,专家们可以把它当作立足点观测调查。比如,如果一个人不太同他的朋友们见面,会产生什么结果?一个人如果隔离超过一个月以上,就会变得不满;一个人如果无法控制自己的生活,也会变得不满;这种消极的影响很像一个失业者的状态。但是,当前大家的感觉是,自己在家隔离是为了对整个社会做出贡献,这是一种正面的影响,不会对生活产生不满。疫情让大家更团结,一致起来对抗病毒。
后一篇:疫情之下的祷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