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隆大教堂,静静地伫立
| 分类: 灵修 |
一个人的祷告----在教堂礼拜关闭的日子里迎接第一丝惊惶
从前,人碰到灾难时都会涌向教堂,教堂被挤得密不透风。然而,在新管病毒之下,教堂被关闭了。
科隆大教堂前的广场,像风卷残叶,没有一丝人影。那个大教堂,那个曾经上帝接见他子民的地方,空空如也,这是星期日早上五点钟吗?不是的,不是的,现在是星期二,中午11点。平常,这是人来人往的时候,但见教堂大门紧紧地关闭,只留了一扇边门,门口守着一个白头发保安,穿一袭红与黑的长袍。“旅游者不得进入”,这里已经不是供参观的地方,只有祷告的人可以进去。
平日的科隆大教堂内部。
教堂里面也是空荡荡一片,二边的座位上都没有人。太阳光线透过著名的花窗照到柱子上、墙壁上,留下斑斑驳驳的色块。没有人、没有人、还是没有人。只有在靠北的一个小室内,一名年轻的女子跪在地上,两个手握成拳头。她叫玛丽亚,一个居住在科隆的巴黎女人。她已经习惯了,每天到了弥撒的时候,要到这里来。可是,现在她不能了,连礼拜都取消了,她的内心感到沉重和孤单。她非常盼望此刻能够接受圣礼,这样她就会有勇气。她已经习惯了从中吸取力量,现在这个仪式中断了,生命中好像缺少了什么。
虔诚的人总是在宗教中得到支撑和安慰。几个星期前,谁会想到,连上帝的屋子都不能进了?特别是在这样困难的情形下,信徒们更爱去那里,内心的需求是强大的。一直习惯了那些仪式,一直在那里感动和享受安全,现在突然就被切断了;那些非信徒,平时嘻嘻哈哈,不觉得生活中少了什么,在这样危急的时候,也想去上帝的家里感受一下脉动,也被切断了。
从前,在战争中或在灾难发生之后,教堂里总是人满为患。2011年9月11日,是这样的情况、2015年Germanwings飞机掉下来,也是这样的情况。科隆大教堂为死去的人们举行哀悼仪式,让那些从来不进教堂的人都倍受感动。信与不信的死者家人,都在同一时间里感到了连接,他们不孤单,他们同大家在一起。这一次,情形不一样了,我们必须同人保持距离,在心里我们要团结一致,从来没有过比这更强烈的需求。
柏林的一个教授建议,大家都在家里举办仪式。他说巴伐利亚的民族已经做了一个榜样,他们都会在家里的一角安置一个小祭坛,或者挂一幅圣像Ikone,或者在路边建一个十字架。现代人也可以利用媒体,用比较通俗的形式一起做仪式。在过去的几天中,有意大利居民集体跑到阳台上唱歌。唱着唱着,人们不再觉得悲伤和孤独,好像有一条无形的线,把大家都连接起来。
在萨尔州有一个小镇,镇上的牧师有了一个好主意,周日上午十点,他敲响教堂的钟声,邀请大家同时在家里做礼拜。大家只需要在家里点燃一支蜡烛、独自祷告、再念一篇《诗篇》。Oberhausen的牧师号召信徒们晚上19点,在窗台上点亮一支蜡烛,默诵《使徒信经》。虽然教堂不能进去,礼拜无法进行,但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信徒的生活不能中断。这样的行为表达了一种信念:在任何悲观失望的情形之下,基督徒们是团结在一起的。
一个来自明斯特的中年人,每次因事经过科隆大教堂的时,都会进去点亮一支蜡烛。这支蜡烛为某个人而点亮,或为某事而点亮,这种方式一直流传在民间。现在通过报纸的传播,产生了多米诺骨牌效应,信与不信的人,都愿意这么做。我们在度假的时候,总要去著名的大教堂,或者我们经过的无名教堂里,为身边人和不在身边的孩子们点亮蜡烛,为他们祈祷和祝福。这无须用宗教去解释,而是一种很直接的发自内心的行为:为自己,也为众人。
教堂被炸成这样,人们还是涌进去做礼拜。
上帝,也是人们的盼望。
科隆大教堂的花窗
科隆大教堂里的蜡烛。
一名少女在科隆大教堂里点蜡烛。(照片来自网络)
祷告给人带来力量(网络照片)
前一篇:疫情中第一次在家里做礼拜
后一篇:川普的祷告团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