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观瓦格纳歌剧《漂泊的荷兰人》心得

(2017-09-23 13:46:49)
分类: 艺术

我们终是与这部剧有缘的,昨日看完了瓦格纳自称里程碑式的歌剧《漂泊的荷兰人》。二十年前的冬天,我们订好了这场戏的二张票子,后来因为与去埃及的日期有冲突,最终还是选择了金字塔,放弃了魔幻的荷兰人。二十年后,我们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终于能够将这个圆圈完整地连接起来,成就了愿望。

这部三幕浪漫歌劇原是獨幕歌劇,及後因當時歌劇形式多是三幕式才改成三幕,依据各指挥者工作方式不同,所有版本的演出在2小时6分至2小时33分之间(不含休息),我们看的演出本是2小时15分钟,中间带一次休息,現在有些剧团演出也是無間斷的。参加演出的Detmold歌剧院,与我们城市有着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艺术家的工作是严肃认真的,他们事先来到我们这里,做调查试验,以便确定在哪个场景把戏分为上下二半,间中插入休息。因为这对观众对戏的投入带有很大的影响。

这部戏讲的是一个魔幻故事,它有其历史来源,在欧洲的海上已经飘荡了500多年,似真似幻,让人纠缠不清。1839年瓦格纳在逃债途中,坐船在挪威海湾遭遇到强烈的暴风雨,让他得到灵感,决心使用《漂泊的荷兰人》为历史素材写一部同名歌剧。另一种传说,当年的瓦格纳又穷又没有地位,她的妻子背叛他投入别人的怀抱,他发誓要写一个带有忠诚女人角色的歌剧。

这部戏是这样的:挪威船長達朗德( Daland )有一个漂亮的女儿珊塔( Senta ),她同村里其它女孩不一样,不甘心每天靠纺纱织布挣钱补贴生活,她要冲破生活惯有的牢笼,寻找自己的幸福。所以她的行为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被整个村庄的人讥讽嘲笑。但是幸福到底是什么?她自己却很迷茫,她被一张画片所迷住,那上面是一个“漂泊的荷兰人”,这个人对她有着非凡的吸引力,她整天幻想着,哪天自己能够找到这个人,同他结婚,这就是幸福。

有一天,这个传说中的荷兰人真的来到了珊塔所住的地方。原来他受到魔鬼的诅咒,要终生不挺地在海上漂泊,不得死去,因为死对荷兰人是一种解脱。但是他被允许每隔7年靠岸一次,如果他能够找到一个忠诚的女人,就能够破除诅咒。不知有多少个7年过去了,也不知荷兰人认识了多少个女人,但是没人能够保持忠诚。

这次船长達朗德答应将自己的女儿嫁给荷兰人,因为荷兰人拿出了许多财富,而荷兰人也想做最后一次尝试。当珊塔终于见到自己日思夜想的情人时,她好像有点失望,想象与现实有点距离,但她愿意拯救荷兰人。可是爱着珊塔的村里年青人埃克出现了,他当着荷兰人的面表达了自己对珊塔的爱情,这让荷兰人误解了,绝望了,他认为自己又一次地被欺骗,他转身投入大海,珊塔也毫不犹豫地跟随而去,海浪升起,二人的幻影从海面上出现。。。。。。

这部歌剧中最著名的唱段是《水手之歌》,M居然会唱,这是他散场之后告诉我的。我们看到的版本由导演Kay Metzger 编排,他把场景设计在50年代电影院里的吧台间,这里看不到船看不到大海,只有瓦格纳汹涌澎拜的合唱和八个蓝色的灯光,一闪一闪,能够让人联想到大海的险恶。还有影院墙面上大幅电影广告,从那里我们可以看到”漂泊的荷兰人“画像,可以看到椰子树,看到旭日东升,看到向着家乡呼唤的女人----那个家乡不是现实中的渔村,而是心灵的归宿。随着剧情的变化,海报的内容也在不停地变换,突然间,海报中的荷兰人就来到了舞台中间,电影院的吧台;又或者,村姑珊塔哭着从影院里跑出来,孤寂地一个人坐在吧台喝咖啡。按说,这是很有创意的设计,而且这个版本已经演出了多年。可是,让生活在二十一新世纪的人,看这样的场景,心里还是有点不情不愿。对我来说,要么复古,要么创新。在这样不上不下的时代里,让人好像闻到一股子陈腐气。我们在开幕前听了半个小时有关剧情的报告,讲演者说,如果你们不喜欢场景,可以闭上眼睛,尽情享受瓦格纳的音乐,因为音乐是忠于原著的。她还告诉我们,这个版本是最后一次演出了,将来会怎样,只能期待了。艺术家的灵感来之不易,要有一次好的创意更不容易。



瓦格纳的戏总能让人对生活深度审视,想当年80年代初,自己刚刚大学毕业,走上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我就像那个珊塔,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深度不满,不甘心一辈子走别人同样走过的路,我的”荷兰人“画片大约就是西方世界,透过开放的国门,我遇到了那透进来的一丝光,我决心沿着这条光走出去。当我真的踏上了德国的土地,站在一座小桥上,桥下是二条铁轨,弯曲交叉地伸向远方,还有一个陈旧的小车站。我的心里同珊塔一样好像有点失望,想象与现实距离太大,什么是我们心中的幸福?其实我们都很茫然很盲目,但是我愿意努力和寻找。

20多年之后,我问自己,”幸福吗?“ 我的回答是的。但是这幸福的含义已经同我当年想象的意义不一样。

奥地利戏剧家Arthur Schnitzler (1862-1931)曾经说过:如果二个陌生的对象要对对方深度理解,就像二个镜子放在对面,互相影照对方,在里面寻找新奇,直到最后双方的镜像互相在灰色的毫无希望的远处消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