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兴演奏
| 分类: 故乡 |
今天听钢琴演奏会,先从巴赫开始,过度到莫扎特的音乐,这个过度就是Ioanan自己的即兴演奏。她说:”作曲是缓慢的即兴创作,而即兴演奏是快速的作曲。“
这需要特别的能力,不是每个会演奏乐器的人都具备的。
对于我的耳朵来讲,巴赫是一位庸智的老人,莫扎特是一位充满活力的年轻人。年轻人有点无法无天,横冲直撞,为的是让生命里的力量冲出肉体;而老人却是克制的,有理智的。Ioanan告诉我们,巴赫的作品,左右手都在表达同一件事物;莫扎特的作品,右手弹出主题,左手配合衬托背景。
确实她的即兴表演,很温和地从巴赫过度到了莫扎特,而且让我们很明显地听出了二位大师不同的风格。巴赫死于1750年,他代表了巴洛克音乐;莫扎特生于1756年,他代表了古典主义音乐。巴赫走了,上帝又为我们送来莫扎特。当然即兴演奏要让人确信,否则就会有人认为她是在家里早就练习好的,不是即兴的创作。所以,在每一段的即兴演出前,她都会让听众提要求。于是听众说从S大调开始到h小调结束,她就弹了以巴赫风格的S大调过渡到莫扎特风格的h小调。得到了许多的掌声。
在演奏肖邦的作品前,她为大家表演了第二段即兴创作。这次她提的要求是,提一种物质,并且对这种物质的表述。有人提出”水和冰冷的感觉“,然后她开始演奏,让我们感受到滚滚流水的速度,和水的气势,冰凉的感觉我没有,热的感觉我也没有。我没有音乐的天赋。
肖邦代表了浪漫主义的音乐和沙龙音乐,我喜欢听。巴洛克音乐表现的是上帝、古典音乐表现的是人和自然、浪漫主义音乐要表达的是英雄。这些都是Ioanan告诉我们的,她在给我们上音乐大课。那么印象派音乐表达的是什么呢?是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和故事。她为我们演奏了Maurice
Ravel的作品,是三段式,分别表现三个故事:水妖、鸟的亡灵和小鬼。*这种曲子听不来,像活在另一个世界,奇奇怪怪的感觉,忽而高亢激烈,忽而怪音连连,根本听不出什么故事来。我怀疑听音乐时,每个人有自己的感觉和故事,大家绝对不知道作曲者的意图。比如我想的都是自己家里的事情,就仿佛我在教堂里听牧师的讲道,他在讲些什么?不知道,因为我无法一直跟着他的思路走,往往跑神,想自己的心事去了。
在表演Ravel的作品前,她还为大家表演了第三段即兴作品,她请大家给她一个场景或一个故事,让她可以借题发挥。我认识的一位男士描述了我们山地的一段风光:一个驾车人从山地经过,开过一段三十公里的路,看到山恋起伏,青翠的森林,碧蓝的天空,小路蜿蜒,伸向远方,在天的尽头,森林与天空融为一体。当然,她弹得很出色,很动听感人。然而,我好像突然明白,不管我们讲述的是什么,也不管她弹的是什么,于我来说,都是对牛弹琴,我的感觉只有好听不好听,喜欢不喜欢。我不知,别的人是不是真的那么内行,从它里面听出了什么名堂?
最后,在大家再三的掌声邀请下,她为我们表演了第四段即兴作品,她请大家给她一段歌曲,一段有名优美的歌曲,民歌也可以,摇篮曲也可以,她熟悉的也可以,不熟悉的也可以。结果一个老太太提了一段她熟悉的歌曲----李斯特的《爱之梦》,她就用这段乐曲作为主题表演了一段作品。我分析了一下,这个即兴作品分为四个部分:开场是雄伟激越的高调,第二段是抒情部分,就是这个主旋律,第三段是一个随意的变奏,第四段又是一个高潮,在快结束时,在高音区再次出现这个主旋律,然后嘎然而止。至此,我突然醒悟,即兴演出真有说得那么高深而不可达吗?是不是也有套路?任何主题都可以放在这个套路中?
今天,我们这个不知名的小镇,在一座古老的修道院里,终于有了一台斯坦威的钢琴,我很开心,音色到底不一样。这是我一生中听到的第一次即兴钢琴演奏会。不管它是好是坏,都让我开了眼界,长了见识,我现在知道了什么是即兴表演。
附录:李斯特的《爱之梦》https:///watch?v=KpOtuoHL45Y
*夜之魔/夜之幽靈(Gaspard
de la Nuit,1908年)
-水之精靈(Ondine)
-絞刑架(Le Gibet)
-小魔鬼(Scarbo)
前一篇:[转载]百年教堂
后一篇:灵修笔记:他要增长,我要减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