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人和他的房间(上海巨鹿路)
| 分类: 艺术 |
其实这张照片展示的是老画家贺友直的“一室四厅”。
曾有画界朋友见他住的局促,劝他多卖些手稿,换间宽敞点的房子。可他不想搬,“我觉得住这种地方人情味浓!我在画画,她们婆婆妈妈在灶披间(厨房)里烧小菜,声音哗哗上来,我都听得见。这是种乐趣!”
贺老说:“我们宁波人有句话叫‘卧宽不如心宽’,做人就要心宽。”
http://p3.pstatp.com/large/3b400043df018676d83
这是贺友直家门前的木楼梯。
上海人就会”螺丝壳里做道场“,家家户户都拥挤在这么乱的空间里,他们已经习惯了。
走廊的每一点空间,都派上了用场。外人看来似乎很心酸,可是住在里面的人未必。
每一样东西都是有灵魂的,都是陪伴者。
不到30平米的家,被贺友直戏称为“一室四厅”:集客厅、餐厅,工作室、卧室于一体。贺老在这里一住就是50多年。
2015年底,94岁的贺友直曾接受《上海观察》的专访,让我们一起怀念这个可爱的上海老头。
贺老用了50年的一只茶壶,是他的学生送的。贺老的学生陆汝浩自16岁起跟着贺老学画,记忆中常常被批评,但贺老爱才惜才,50年前他送贺老的一只普通茶壶,留用至今。贺老对学生很有感情。
http://image.xinmin.cn/xmwb/2016/3/NEM1_20160317_C032352294_A104986.jpg
上海人的家居小而雅,东西放得密而有序,看到这样的家庭布置,既熟悉又亲切。
这样的床铺似曾相识。
http://y3.ifengimg.com/a/2016_12/fcbe4e217c0b7d5.jpg
上海巨鹿路上一间十平方米的斗室,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最狭小的艺术家工作室,贺友直从1956年起便居住于此,60年没有挪过窝。冬季,整整一个上午,工作室的窗户都见不到阳光路过,而隐隐的嘈杂市声,车轮滚滚而过的声音,隔壁电话铃响,楼下小孩的叫声,都可以透过薄壁传入室内人的耳中,精神矍铄的贺老在此“蜗居”,以一颗安贫乐道的心醉心于自己的连环画创作中,每日挥毫不止,微薄的稿费拿来换酒喝。
http://p3.pstatp.com/large/3b200043cae8caed6f9
贺友直绘扇面《夜市》,描写昔日上海站街的妓女。
http://www.people.com.cn/mediafile/pic/20160317/27/15137027363455200531.jpg
多么亲切的形象,就好像隔壁弄堂里的老头老太。
http://photocdn.sohu.com/20160317/Img440753953.jpeg
和和气气,快快乐乐地过日子。这样的地方接地气,人情味浓浓的,如果是我,也不愿搬走的。
http://image.xinmin.cn/xmwb/2016/3/NEM1_20160317_C032352294_A104985.jpg
幽默风趣的老头,好像在说评弹,他的家也好像江南的茶馆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