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梁晓声谈孤独

(2016-06-11 05:36:14)
分类: 杂谈
今天读梁晓声的传记,读到他写的关于孤独的解读,真是妙极了,谈出了孤独的精髓,我曾经感到孤独是那么的美好,你可以无限地享受它而不被受干扰,但却不知道这份美好从哪里而来。梁替我们解释清楚了。

我知道有种人是无法忍受孤独的。比如,M的哥哥,当他离婚时,总是在周末来到我家吃早饭,他忍受不了一个人在家;我在德国学校的一个同学,很会说笑话,喜欢凑热闹。平时,我在她的眼里是个不屑一顾的外国人;当狂欢节来临时,看似街上非常地热闹,可是她却找不到一个可以同她一起狂欢的人,竟然拉上了我。。。。。。

其实,我很早就知道了孤独的好处,很是享受。别人却不知道,以为我心里很苦,整天沉默寡言。

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15-12/08/128509026_14495394312491n.jpg

现今要在市场上找到值得一读的好书实在是太难了。每次回国,似乎抱有无限热情的事就是去寻找好书。可是难得。今年四月回国去的三周内,我们基本上没有时间,因为节目都是安排好的,跟着大家一块走。但是在飞机场,我们就能有时间,给了我机会。在北京机场,在等其它团员出海关时,我赶紧去书店扫描一遍,买到了陈丹燕的二本书,以后陆陆续续地在博物馆,和其他机场也买到了好书。比如在平遥的博物馆里买到了《晋商文化》,在西安的博物馆买到了《西安老街村的旧事》等二本;而梁晓声的自传,也是在某个机场飞机被误点时买到的。

说实在,梁的名气很大,可是我对他的书,一本都没有读过;由他的书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今夜有暴风雪》只断断续续地看过几集,也印象不大。这次仔细读他的自传,竟读得泪水涟涟,触动了我的心思,他的文字是有力度的。他敢讲,敢于剖析自己心中(人性)的恶魔,源于他的基因遗传和血气。

下面记录一下他关于孤独寂寞的文字,以作备忘:

都认为,寂寞是由于想做事而无事可做,想说话而无人与说,想改变自身所处的这一种境况而又改变不了。

是的,以上基本就是寂寞的定义了。

寂寞是对人性的缓慢的破坏。寂寞相对于人的心灵,好比锈相对于某些容易生锈的金属。

但不是所有的金属都那么容易生锈。金子就根本不生锈。不锈钢的拒腐蚀性也很强。而铁和铜,我们都知道,它们极容易生锈,像体质弱的人极容易伤风感冒。

某次和大学生们对话时,被问:“阅读的习惯对人究竟有什么好处?”

我回答了几条,最后一条是——可以使人具有特别长期地抵抗寂寞的能力。

他们笑。我看出他们皆不以为然。他们的表情告诉了我他们的想法——我们需要具备这一种能力干什么呢?

是啊,他们都那么年轻,大学又是成千上万的青年学子云集的地方,一间寝室住六名同学,寂寞沾不上他们的边啊!

但我同时看出,其实他们中某些人内心深处别提有多寂寞。

而大学给我的印象正是一个寂寞的地方。大学的寂寞包藏在许多学子追逐时尚和娱乐的现象之下。所以他们渴望听老师以外的人和他们说话,不管那样的一个人是干什么的,哪怕是一名犯人在当众忏悔。似乎,越是和他们的专业无关的话题,他们参与的热忱越活跃。因为正是在那样的时候,他们内心深处的寂寞获得了适量地释放一下的机会。

故我以为,寂寞还有更深层的定义,那就是——从早到晚所做之事,并非自己最有兴趣的事;从早到晚总在说些什么,但没几句是自己最想说的话;即使改变了这一种境况,另一种新的境况也还是如此,自己又比任何别人更清楚这一点。

这是人在人群中的一种寂寞。

这是人置身于种种热闹中的一种寂寞。

这是另类的寂寞,现代的寂寞。

如果这样的一个人,心灵中再连值得回忆一下的往事都没有,头脑中再连值得梳理一下的思想都没有,那么他或她的人性,很快就会从外表锈到中间。

无论是表层的寂寞,还是深层的寂寞,要抵抗住它对人心的伤害,那都是需要一种人性的大能力的。

我的父亲虽然只不过是一名普通的建筑工人,但在“文革”中,也遭到了流放式的对待。仅仅因为他这个十四岁闯关东的人,在哈尔滨学会了几句日语和俄语,便被怀疑是日俄双料潜伏特务。差不多有七八年的时间,他独自一人被发配到四川的深山里为工人食堂种菜。他一人开了一大片荒地,一年到头不停地种,不停地收。隔两三个月有车进入深山给他送一次粮食和盐,并拉走菜。

他靠什么排遣寂寞呢?

近五十岁的男人了,我的父亲,他学起了织毛衣。没有第二个人,没有电,连猫狗也没有,更没有任何可读物。有,对于他也是白有,因为他几乎是文盲。他劈竹子自己磨制了几根织针。七八年里,将他带上山的新的旧的劳保手套一双双拆绕成线团,为我们几个他的儿女织袜子,织线背心。

这一种从前的女人才有的技能,他一直保持到逝世那一年。织,成了他的习惯。那一年,他七十七岁。

劳动者为了不使自己的心灵变成容易生锈的铁或铜,也只有被逼出了那么一种能力。

而知识者,我以为,正因为所感受到的寂寞往往是更深层的,所以需要有更强的抵抗寂寞的能力。

这一种能力,除了靠阅读来培养,目前我还贡献不出别种办法。

胡风先生在所有当年的“右派”中被囚禁的时间最长——三十佘年。他的心经受过双重的寂寞的伤害。胡风先生逝世后,我曾见过他的夫人一面,惴惴地问:先生靠什么抵抗住了那么漫长的与世隔绝的寂寞?

她说:“还能靠什么呢?靠回忆,靠思想。否则他的精神早崩溃了,他毕竟不是什么特殊材料的人啊!”

但我心中暗想,胡风先生其实太够得上是特殊材料的人了啊!

幸亏他是大知识分子,故有值得一再回忆之事,故有值得一再梳理之思想。若换了我的父亲,仅仅靠拆了劳保手套织东西,肯定是要在漫长的寂寞伤害之下疯了的吧?

知识给予知识分子之最宝贵的能力是思想的能力。因为靠了思想的能力,无论被置于何种孤单的境地,人都不会丧失最后一个交谈伙伴,而那正是他自己。自己与自己交谈,哪怕仅仅做这一件在别人看来什么也没做的事,他足以抵抗很漫长很漫长的寂寞。如果居然还侥幸有笔有足够的纸,孤独和可怕的寂寞也许还会开出意外的花朵。《绞刑架下的报告》、《可爱的中国》、《堂·吉诃德》的某些章节、欧·亨利的某些经典短篇,便是在牢房里开出的思想的或文学的花朵。

思想使回忆成为知识分子的驼峰。

而最强大的寂寞,还不是想做什么事而无事可做,想说话而无人与说;而是想回忆而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是想思想而早已丧失了思想的习惯。这时人就自己赶走了最后一个陪伴他的人,他一生最忠诚的朋友——他自己。

谁都不要错误地认为孤独和寂寞这两件事永远不会找到自己头上。现代社会的真相告诫我们,那两件事迟早会袭击我们。

人啊,为了使自己具有抵抗寂寞的能力,读书吧!人啊,一旦具备了这一种能力,某些正常情况下,孤独和寂寞还会由自己调节为享受着的时光呢!

信不信,随你……


附录:贾平凹关于孤独的颜料

大言者不语。只要真正寂寞,那便孤独,孤独是文学的价值,寂寞是作文的一条途径,这途径明明摆着,许多人一心想当文学家,却不愿在这条路上走,那有什么办法呢?诚然虚名可以浪得,但成名并不一定成功是如此无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