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县木塔

分类: 旅游 |
最早知道应县木塔这件事,是从梁思成和林微因的故事中得来的。1933年中国营造学社梁思成由林陪同,对木塔进行考察研究,1935年实地测绘。

非常大气的建筑,看着就心情舒畅。可惜周围的环境很差很乱,不堪入目。
辽宋战争期间,应州城里两军争夺的指挥阵地。因为要指挥战斗,就需知己知彼,洞察敌情,观战了望。要观战了望,就得登高远眺,而木塔是最好的了望站。塔顶作八角攒尖式,上立铁刹,制作精美,与塔协调,更使木塔宏伟壮观。塔每层檐下装有风铃,微风吹动,叮咚作响,十分悦耳。
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也是唯一一座木结构楼阁式塔,仔细看,结构非常地精巧。

景点周围同木塔风格格格不入的建筑。

木塔后面的庙宇。木塔位于寺南北中轴线上的山门与大殿之间,属于“前塔后殿”的布局。

每到秋季,木塔周围飞舞着成千上万只麻燕,景致十分壮观,仿佛引人步入一个神奇的世界里。

应县木塔的设计,大胆继承了汉、唐以来富有民族特点的重楼形式,充分利用传统建筑技巧,广泛采用斗拱结构,全塔共用斗拱54种,每个斗拱都有一定的组合形式,有的将梁、坊、柱结成一个整体,每层都形成了一个八边形中空结构层。设计科学严密,构造完美,巧夺天工,是一座既有民族风格、民族特点,又符合宗教要求的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可以说达到了最高水平

木塔第六层的莲花顶周围长着一圈灵芝草,而且一年四季葱郁旺盛。

后殿庙宇内部俗气的雕像和壁画。

春天临到应县。

破落的房子和被绑上红布的树。

入口处的大殿。

好好的建筑前面,非要放这么一尊俗气的像。
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也是唯一一座木结构楼阁式塔,仔细看,结构非常地精巧。
塔建造在四米高的台基上,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第一层立面重檐,以上各层均为单檐,共五层六檐,各层间夹设有暗层,实为九层。因底层为重檐并有回廊,故塔的外观为六层屋檐。
各层均用内、外两圈木柱支撑,每层外有24根柱子,内有八根,木柱之间使用了许多斜撑、梁、枋和短柱,组成不同方向的复梁式木架。有人计算,整个木塔共用红松木料3000立方,约2600多吨重,整体比例适当,建筑宏伟,艺术精巧,外形稳重庄严。
该塔身底层南北各开一门,二层以上周设平座栏杆,每层装有木质楼梯,游人逐级攀登,可达顶端。二至五层每层有四门,均设木隔扇,光线充足,出门凭栏远眺,恒岳如屏,桑干似带,尽收眼底。心旷神怡。塔内各层均塑佛像。一层为释迦牟尼,高11米,面目端庄,神态怡然。
这最底层的佛像我们看到了。上面部分目前不开放。

景点周围同木塔风格格格不入的建筑。

木塔后面的庙宇。木塔位于寺南北中轴线上的山门与大殿之间,属于“前塔后殿”的布局。

每到秋季,木塔周围飞舞着成千上万只麻燕,景致十分壮观,仿佛引人步入一个神奇的世界里。

应县木塔的设计,大胆继承了汉、唐以来富有民族特点的重楼形式,充分利用传统建筑技巧,广泛采用斗拱结构,全塔共用

木塔第六层的莲花顶周围长着一圈灵芝草,而且一年四季葱郁旺盛。

后殿庙宇内部俗气的雕像和壁画。

春天临到应县。

破落的房子和被绑上红布的树。

入口处的大殿。
该塔设计为平面八角,外观五层,底层扩出一圈外廊,称为“副阶周匝”,与底屋塔身的屋檐构成重檐,所以共有六重塔檐。每层之下都有一个暗层,所以结构实际上是九层。暗层外观是平座,沿各层平座设栏杆,可以凭栏远眺,身心也随之溶合在自然之中。全塔高67.3米,约当底层直径2.2倍,比例相当敦厚,虽高峻而不失凝重。各层塔檐基本平直,角翘十分平缓。平座以其水平方向与各层塔檐协调,与塔身对比;又以其材料、色彩和处理手法与塔檐对比,与塔身协调,是塔檐和塔身的必要过渡。平座、塔身、塔檐重叠而上,区隔分明,交代清晰,强调了节奏,丰富了轮廓线,也增加了横向线条。使高耸的大塔时时回顾大地,稳稳当当地坐落在大地上。底层的重檐处理更加强了全塔的稳定感。
前一篇:平遥的民俗客栈----平遥驿倌
后一篇:县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