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二本书的故事
(2015-08-02 07:13:47)
标签:
文化文友修海涛华商报利德利 |
分类: 小说 |
作者
8月27号这天,一下子收到了两本寄来的书,都是盼望已久的,可谓双喜临门,高兴得要跳起来。也许读者会说,不就两本书吗,至于这么激动?那可不一样,这两本书里都有我写的文章,看到刚出版的新书,就像见到了自己的孩子,能不高兴吗?更重要的是,这两本书的出版是几十位作者辛勤耕耘的结果,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晶,它们的问世,都有说不完的故事。
第一本书:《小镇德国》
拿起这本大32开,350页,图文并茂的新书《小镇德国》,我就想起了主编徐徐文友,没有她,这本书就不可能问世。我与徐徐只见过一面。那是2011年10月。当时德国《华商报》第二届读者·作者·编者联谊会在弗莱堡举行。来了30多位文友,其中就有徐徐。她活泼开朗,脸上总是露着灿烂的笑容。得知她是传播学硕士,早在大学时代就已开始出书,非常敬佩这位江南才女。那时她已开始写作旅游文化大书《到德国》。这本书去年夏天问世,25万字,配有532幅照片,无论内容和装祯都是第一流的,德国驻华大使施明贤博士(Michael Schaefer)和德国国家旅游局长何佩雅女士(Petra Hedorfer)亲自写了序言。可见这本书的分量,我为徐徐文友的成就感到高兴。
徐徐是那种朝气蓬勃的实干家,有使不完的劲。《到德国》刚拿去付印,就开始酝酿新的作品,这次是组织大家一起干。去年7月,《华商报》刊登一则启事,说徐徐牵头,要组织德华文友们合作,写一本名叫《小镇德国》的新书,深度介绍德国。这可是一件有助于中国读者了解德国,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好事啊!我是史地爱好者,写过介绍汉堡和德国州市的书籍。看到这则启事,很感兴趣。于是给徐徐发了邮件,询问一下。没想到很快就收到了徐徐的回音,极力邀我加盟,真是盛情难却,终于敲定了题目,写汉堡附近的小镇,俾斯麦封地——弗利德利斯鲁。
领到任务,立即动手,我到弗利德利斯鲁仔细参观了所有景点,搜集资料,写出稿件《弗利德利斯鲁:徜徉在俾斯麦森林镇》,根据约定,先送往《华商报》发表。没想到《华商报》修海涛总编,对俾斯麦很有研究,早在2004年就参观过这个小镇的俾斯麦遗迹,写下《李鸿章在此造访俾斯麦》。那可是专业水平的历史学论文,其中还附有大量珍稀的历史照片。结果我们两人的文章合在一起,都收入了《小镇德国》,使弗利德利斯鲁成为书中唯一的一镇两写的小镇。这也算是成书过程的一朵小花絮吧!
说到修海涛总编,还要多说几句。弗莱堡聚会时,第一次见到他,就为他的学识谈吐所折服。2012年在维也纳举行的“欧洲华文传媒协会第十届年会”上又曾晤面,大家聊了很多历史话题,他的见解更使我敬佩。我很喜欢历史,但只是爱好,而修海涛是历史学的科班,功底十分雄厚。他毕业于山东大学,是文革后培养出的第一批历史学者,主攻世界史,视野非常开阔。他曾经给国内的中高级干部开讲历史课,学生中不少后来进入了省部级高官的行列。1996年他创办《华商报》,多年精心经营,把它发展为德华媒体的重镇,推动了德国华人社会的形成。修总也是《小镇德国》一书的总顾问,他的指点把关,是这本书达到高质量的保证。
当然为《小镇德国》操心最多的还是主编徐徐。徐徐办事认真细心,她联络各地文友,组成写作班子。为了帮助作者们写好稿件,发了该书的体例和样稿。每篇文稿她都送交大家传阅,进行点评,相互学习。记得我写好第二篇《北德小瑞典——维斯马》后,她还亲自帮助润色,修改。徐徐还要求大家与各地小镇的旅游局联系,搜集补充更为精美的照片,把书做得尽善尽美。并多次到国内奔波,最后选定红旗出版社出版。就这样终于诞生了《小镇德国》这本书。
这本书描写了27个小镇,遍布德国各地,从中可以窥见各地民间的文化风情,品出味道、品出感觉、品出精髓,比起浮光掠影的都市之游,更有其魅力。有人评论说,这本书是旅游与文化的完美结合,集中了散文的优美、历史的精确、地理的有趣、德国文化的生动和厚重。作者共19位。翻阅一篇篇文章,就像又见到了熟悉的文友。《华商报》的得力笔杆洪莉写了《宝石城的忧伤故事》等3篇,唐诗德译的能手岩子写了《矿泉温泉盐水泉》等两篇。散文高手毛栗子写了《享受最传统的慢生活》等两篇。欧华作协秘书长麦胜梅写了《一场举世闻名的爱情》,介绍歌德名著《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原汁原味场景地。还有卢晓宇写了《在这里玩古今大穿越》,叶子介绍了博登湖小镇,赵娇记述了音乐城拜罗伊特。倪道钧写了《享受最有历史感的夜生活》等。这些都是我见过面的文友。还有高蓓明(欧华作协会员)等8位作者只是神交,期待着有朝一日能与他们会面,继续合作。
(关于第二本书的故事省略,没有继续转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