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肖邦:Polonaise As-Dur op.53 und Es-Dur op. 22

(2014-11-24 02:55:12)
标签:

肖邦

乔治·桑

前奏曲

大调

马约卡岛

分类: 杂谈
今晚听Aleksandra Mikulska 弹Polonaise,一种波兰的宫廷舞曲。她弹了8首,最好听的当数As-Dur op.53 和 Es-Dur op. 22。Aleksandra Mikulska是波兰人,李云迪是2000年肖邦奖的获得者,而Aleksandra Mikulska是2005年的肖邦奖获得者,由她来演奏同胞的曲子,大约再合适不过了。她去年被选为肖邦协会的主席。

从网上找到点资料:

1.关于As-Dur op.53
肖邦的《降A大调波兰舞曲》,全曲有一段庄严热烈的序奏开始,随后堂堂引出伟岸的英雄主题,一种略带沧桑的感情是英雄的风格 奔腾的气势排山倒海般袭来,充满力度的热情在肖邦的作品中实属难得。乐曲进入中弹后持续扩大作品幅度,一连串下降音制造了华丽雄伟的效果,而热切的情绪仍一刻不停的在指尖翻滚澎湃。结尾处再度回到开头的主题,更加奔腾,接着渐弱,安排了一个隐匿的悬疑,是未尽的情感死灰复燃,创造出石破天惊般的效果。演奏既终,一股余韵却久久回荡,那正是肖邦对祖国诉不尽,挥不去的哀切思念。可以说借着华丽的舞曲,肖邦倾诉了满腔的爱国热情,也把音乐的可能性带入一个全新的境界。肖邦创作灵感源于自己和祖国悲剧性的经历,《降A大调波兰舞曲》是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据说此曲奔马节奏写成的对比性中段,描写了1683年英勇抗击入侵者的波兰国王约翰.勃比埃斯基的骑兵队。该骑兵队曾击败横行欧洲的土耳其人,保卫了祖国,也拯救了欧洲。故又称《骠骑波兰舞曲》。又据说:萧邦在作此曲时,由於倾注了他的全部爱国激情和对波兰历史的无限缅怀,竟仿佛听到了波兰先辈们的脚步声,眼前出现了他们全副武装地愈走愈近的幻影,吓得萧邦逃离自己的创作室。由此可见,这首乐曲是具有鲜明的形象和强烈的感染力的。 《A大调波兰舞曲》,斩钉截铁的节奏,朝气勃勃音调,表现出这支军队威武雄壮的阵容、勇敢坚定的品格。
1839年到1843年的夏天,肖邦都是在乔治·桑位于家乡诺昂(Nohant)的庄园里度过的。这是一些宁静的日子,肖邦在此期间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包括著名的波兰舞曲《英雄》。

2.关于Es-Dur op. 22
肖邦一生共创作过15首波罗乃兹,而这首降E大调《平静的行板与华丽的大波兰舞曲》,作品Op.22,是这些作品中最清新、典雅、精致的一首,它具有1830年巴黎特有的优雅气息,也因此被贴上“巴黎”的标签。该曲创作于1830年,最初的名字为《钢琴与管弦乐波罗乃兹》,是献给德·伊斯特男爵的。肖邦在1835年4月26日举行的音乐学院音乐会上首次公开演奏了这支曲子。据涅克说,这也是肖邦惟一一次在管弦乐的伴奏下演奏波罗乃兹。该曲分为流畅的行板和波罗乃兹两部分。行板部分有点夜曲的味道,不仅曲调流畅,且魅力十足。它酷似威尼斯船歌,平静温和,仿佛不曾在湖面荡起一丝涟漪。直到16小节之后,才从遥远的降E大调上传来正式的波罗乃兹曲调。波罗乃兹部分为3段体,扩大的尾声好像是第四段。第一段,第一主题降E大调、降B大调;第二段,由降E大调转F小调、G小调而回归E大调,副主题降E大调、C小调;第三段为第一段重复。对于行板部分,涅克曾有这样的评介:“令人想起悠闲安静、光芒四射的湖,轻快的小舟滑行在透明平静的湖面上,偶尔有岸边的倒影,然后小舟又继续滑行。”如果非要说它的缺点,那就是太长了些,让听者没有喘息的机会。

认识这首曲子是在西班牙的马约卡岛上,被肖邦同乔治桑的爱情所感动,在他们当时的居所里买了一张肖邦的CD,据说那里面都是肖邦在爱情的激励下创造的曲子,其中就有这首曲子,CD的名字叫《雨滴》。回来后,又听到了俄罗斯钢琴家何洛维茨弹的这首曲子,从此就爱上了。它也是众人喜欢的曲子,常在各种钢琴演奏会上听到。今晚又听到它了,美丽无比。
请听这首曲子:http://ncpa-classic.cntv.cn/2012/02/28/VIDA1330408482379778.shtml

1838年11月乔治·桑带着她的两个孩子MauriceSolange移居西班牙馬略卡島上的法德摩萨镇,Maurice患有风湿症,乔治·桑根据医生的建议,希望西班牙的气候可以有助于Maurice健康状况的好转。而肖邦也一同搬到了馬略卡,肖邦一生患有肺結核,他也希望温暖的气候能够缓解他的病痛,但是事与愿违,Maurice的病情有了明显好转,而肖邦的肺结核却因为房间条件差,加上糟糕的天气,发展成了肺炎。98天后肖邦和乔治·桑离开了馬略卡,这段旅程虽短,但是对肖邦和乔治·桑都印象深刻,乔治·桑将这段经历记录在了她的小说《馬略卡岛上的冬天》中。


这里再摘录一些关于《雨滴》的资料:

1838年秋天,肖邦的病情恶化,为了换一个环境为肖邦养病,乔治·桑带着肖邦和自己的两个孩子到西班牙的马约卡岛疗养。这是个地中海上的岛屿,气候很好,但是不幸他们住了不久便赶上雨季,肖邦因感冒而病情近一步恶化。岛上的居民看到肖邦的样子,生怕传染病在岛上传播,便不准他们住在村镇里,他们只好住在山上一座古老的修道院里。

  这所修道院是中世纪的建筑,已经很不适宜居住,既透风又漏雨,寒冷潮湿。肖邦住在这样的地方情况可想而知,在他写给友人的信中,称自己已经病入膏肓,甚至将不久于人世。但是从这个时期肖邦的创作来看,情况也许还不至恶化到这种地步。他的《降D大调前奏曲》就是在马约卡岛上写的。

  肖邦与乔治·桑和两个孩子住到修道院以后,生活用品都由乔治·桑到六公里以外的市镇上去采购。有一天乔治·桑去买东西,恰逢天降大雨,阻隔在外不能回来。病中的肖邦独自躺在家里,听着风声雨声,又寂寞又担心,房子漏雨,滴滴答答的水声令人心烦。肖邦自从与乔治·桑同居以来,生活上事事都由人照料,事实上已离不开乔治·桑的关护,病中客居在海岛上古老的修道院里,风声雨声,催人愁肠百结,他索性起身,写他早在计划中的《前奏曲集》。屋檐滴落的雨滴声恰好提供给他一个单音节奏型,就着这个音型,肖邦一口气写完了这首著名的前奏曲。

    模仿巴赫《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为钢琴写前奏曲,是肖邦早就构思过的计划。肖邦对巴赫、莫扎特等古典作曲家的音乐非常尊崇。作为钢琴家,他对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更是视为“钢琴圣经”。他按照《平均律钢琴曲集》调性研究的思路,一个调一个调排列着写下去,也写了24首。所不同的是肖邦只写了前奏曲而没有写赋格,而巴赫是在赋格前面前置了前奏曲。

  前奏曲是一种自由结构的短曲,15、16世纪就已经有了,到了巴罗克时期发展成赋格、器乐组曲等结构严谨的乐曲的引子。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使前奏曲游离出来,成了独立的器乐形式,音乐也带有浪漫色彩。肖邦的24首前奏曲堪称是浪漫主义的前奏曲的典范,每一首都是形象鲜明的性格小品,乐思简炼,形式完美,被人称之为浪浪主义的音乐格言。这些前奏曲后来都被后人加上标题,这些标题虽然不十分准确,有的甚至很牵强地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但是从作品的内容来看,也还颇有几分接近。肖邦在马约卡岛那个雨夜写的第15首降D大调前奏曲,始终贯穿着持续的同音反复,并伴随着单调的节奏,有如雨滴落地,被人加上《雨滴》的标题,就很形象。

  《雨滴》是肖邦的前奏曲里流传甚广的一首。乐曲的音乐形象虽比较单一,便仍有许多细腻的变化,乐曲十分抒情,歌唱性的旋律伴随着清纯的雨滴声,仿佛是雨夜里飘荡的无言歌,充满浪漫气息。

  乔治·桑曾给肖邦的前奏曲作了一些文字描写,这些文字也很美,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肖邦当时创作的背景,对理解音乐内容也有所帮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