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同学(1)


标签:
陆淳新疆我的大学年龄差距华东化工学院情感 |
分类: 大学 |
http://i1.w.hjfile.cn/doc/201103/%E5%90%8C%E6%A1%8C69932.jpg
岁月如飞,人的记忆越来越不可靠了。
今天坐在那里回想我的大学同学,有许多人的名字居然都想不起来了。现在凭残留的记忆将同学的名字记下,不然再过几年,连这点痕迹都要找不到了。
新疆:刘一鸣,邱洪卓,段鲁新
陕西:刘佳(美国),刘燕(加拿大),刘宁宁(加拿大),朱小凡(美国),
屈景成(男,班长),陈易彬,张建平,赵月琨(英国)
甘肃:米琳,高建邦,周莉(深圳),刘波(深圳),陆小荣(美国)
宁夏:丁少华(北京),王军(加拿大),许涓(加拿大),余建平(男,外号小胡子),黄生红(上海)
青海:唐青华(上海),金跃荣(女,外号小金子),,吴敏(美国),朱尚军(上海)
上海:周平,韩明明(美国),华志伟,嵇本一(美国),朱立范,吴祖琪(美国),高蓓明(德国),陆醇,董国安,罗小山(美国)
那时我们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召生的第一批大学生,故称77届,但实际入学时间为1978年的2月,学制4年。当时母校仍然叫上海华东化工学院,系全国重点大学,如今叫华东理工大学。当时我们这个专业称有机系化学制药专业,后改成精细化工系药物合成专业。
我们班一共有35人,其中三人来自新疆,我比较确定,而西安青海和甘肃的同学可能会搞混。大约这个专业当时负有为大西北培养制药人才的使命,所以除了来自上海的同学有三分之一以外,其余的都是来自大西北的。
(后记:感谢同学朱尚军的帮助,我现在提出的这份名单应该是正确的。)
因为文革中有十一年没有大学招生,所以第一次考试时汇集了千军万马,收进来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年龄也相差很大。我们班年龄最大的是班长,华志伟和稽本一。他们都是66届高中毕业生; 我,吴祖琪和陆醇都算应届生。所以我们之间的年龄差距是一个年轮12岁,大的30岁,小的18岁,这样的年龄差距,无论如何是没有共同语言的。邱洪卓来自新疆,不知为何,他才17岁,是我班最年轻的,听说新疆的招生有另外的标准。来自兰州的周莉是60后,也很年轻。我们隔壁班染料专业有个少年大学生于翔才15岁,很调皮,不肯好好学习。
那时读书的压力是蛮大的,开始我的成绩也不理想,我记得自己总是丢东西,是心理上的混乱造成的。后来我慢慢地习惯了,成绩也就上去了。可是也有人受不了的,有个农村来的男孩,学习不好,又不想被退学,又不知如何向父母交代,最后跳楼死了。我看到他从农村赶来的母亲,哭哭啼啼地很可怜。唉,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班上后来有很多的同学出了国,在这里都作上标注。
很可惜,我们班已有俩位同学去世,听说余建平死于煤气中毒,而赵月琨死于癌症.
2012年4月在上海期间,有一天去网吧,突然接到刘一鸣和段鲁新的儿子的一个短讯,他在我的博客上认出我是他父母的大学同学,就这样我和刘一鸣接上了头,进而又有了全班同学的音讯。对照他们编的通讯录,可以看到我的记忆确实缺损很多,以后作了修改和补充。
华东理工大学原名华东化工学院,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00多年前的南洋公学和震旦学院,是1952年由交通大学(上海)、震旦大学(上海)、大同大学(上海)、东吴大学(苏州)、江南大学(无锡)等校化工系合并组建而成的新中国第一所以化工特色闻名的高等学府。1956年被定为全国首批招收研究生的学校之一,1960年起被中共中央确定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1993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1997年上海市参与共建共管,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研究生院,2008年获准建设“985创新平台”,是国家首批实施自主招生改革的22所高校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改革与建设,现已发展成为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