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望来时路:1000元人民币的转折

(2011-01-11 02:33:18)
标签:

德国

优秀学生奖

上海话

领事馆

日语

分类: 杂谈

 1989年的上海兴起了一阵阵的出国浪潮。对既无学历又无海外关系的人来说,多了一次机会:那就是去日本读语言。名义上读语言,实际上是打工缵钱。只要付够一定的钱,就能出国。每天日领馆前人头攒动,有打听学校资料的,有等签证的,有轧闹蛮的,也有黄牛,黑市换外币。我的一位朋友找到我,问我借钱。说是朋友,其实也就是在大学时表演活剧时认得的。不过我一直认为她是个勇敢的人,反潮流型的。当时想,给不给?不给,也许这辈子自己就不用想出国了;给吧,有了一条出路。至多钱拿不回来,总比没机会要好。就借给她1000人民币,没想到她感激得不得了,因为她到处碰壁。当时1000元是我全部的家当,就如今日的几万元吧。同她说好,她出去后,帮我也办出去。说实在,我压根就没想过,她会还钱。再说一件事,当时丈夫被学校派到德国合作一至两年,走前扔下一句话:不要去日本,我帮你办去德国。但我对他的话一点都不信任,因为我了解他,这是一个特怕烦的人,自己的事都是能推则推。果然,我的朋友没失信,她帮我办成了,并且是倒签证,也就是说我根本不用去日领馆排队,签证是直接从日本寄来的。说来运气真是特别的好,当时因去的人太多,又有很多诈骗的事发生,所以基本上已不发签证了,而且我已经30多岁了,去读语言,说给谁听谁都不相信,这张签证是如何批下来的?是不是日本人搞错了?到了日本,努力学日语,三个月基本能独立办事,得到优秀学生奖。当时为了尽快掌握日语,星期天一天扒在榻塌米上不起来,读日语,读得腰都直不起来。但自己的心仍然不死,总觉得日本不是外国,文字和文化相近,晚上打工回家,在东京车站等车,满耳听到的是上海话,好像还在国内。到了第三学期,就想去德国。那时,那位朋友已去了加拿大,好多人都把日本当跳板,不少人化了好多钱买了玻璃维亚的护照,那位朋友也是化了很多的钱,换到一张去加拿大的读书签证。我没有钱,但我想试一试。我就去德国驻东京的领事馆,申请去德国探亲。领事馆内门可罗雀,和国内的情况大相径庭。只有我一个人在那,我填了表,说明我的丈夫在德国的一个大学工作,要去那里探亲。官员态度非常友好,说是要调查一下,会给我答复。不想两个星期后接到电话说是签证批下来了,让我去取。又是一个令人不相信,我这样的情况,如在当时的国内,肯定批不下来的。我知道有多难,因为签证官认定你们这些人都有移民倾向,出去了就不会回来了。办离校手续时,连老师都用羡慕的眼光看着我,要知道日本人也是崇洋媚外的,何况我一分冤枉的钱也没化,完成了一次跳跃。走的时候,朋友们为我饯行,叮咛再三,去了替我们留心机会啊!一位女友推着一辆自行车送我到车站,眼睛里的表情十分复杂,既不舍又忌妒,难以表达。1990年年底,我来到了德国,至今已是19个年头了,我一点都不后悔我曾经做过的。虽然吃了不少的苦,但我见识到了外面的世界,我为我的理想奋斗过了,并且实现了。德国是一个相对美丽,富有和安定的地方,是一个可以居住的地方。另外提一句,我的那位朋友后来结婚去了美国,也过着安定下来的生活。有时,我会想,当时要是舍不得那1000元,我今天会是何样呢?生活中是不存在假如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