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石华
石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150
  • 关注人气:19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罕见贯耳瓶---北宋官窑,哥窑和董窑研究的珍稀标本

(2013-10-31 01:50:03)
标签:

北宋官窑

哥窑

董窑

据元未人孔齐成书《静斋至正直记》中说:“乙未冬,(至正十五年,即1355年)杭州时市有哥哥洞窑器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之,会荆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洞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辩也。”这段文献说明在元代杭州的哥哥洞窑就能烧出很像北宋官窑之窑器,也即哥窑。

 

笔者近日在英国古玩市场收到一只贯耳瓶,其造型古拙,老像十足,釉色如青玉,有“金丝铁线”和“铁足”,古文献讲“哥窑纹取冰裂、鳝血为上",而本器确有鳝血色大开片纹线,和细碎金丝开片,还有“龟背片”,但无紫口,形似北宋官窑,但又与常见北宋官窑贯耳瓶器型不同,除釉面蕴润如青玉外,还有宋徽宗描述北宋官窑的“沧海浮珠”现象。何为“沧海浮珠”?笔者认为,所谓“浮珠”,其实是釉内玉粉或玛瑙粉经高温烧制后,又重新聚合在一起,形成圆形白亮区域,似成堆成串玉珠一般,而周围颜色较暗的大部分釉面区域就是“沧海”。

 

本器底足无釉呈棕红色,可能为紫金土胎,含铁高,手感重(拿在手上,感觉像捧着个青玉雕琢之器)。根据这些特征,笔者鉴定其为元代杭州哥哥洞窑器物,由于底足不施釉,佷可能是元代哥窑的早期产品。如果该器能被断代到宋代,它也有可能是北宋官窑初期的试烧作品。

 

笔者认为哥窑可能最早烧制于元代,为仿北宋官窑之窑器,因为其首次被烧造于杭州哥哥洞窑,故称之为哥窑。笔者在网上查找多时,尚未见到与本贯耳瓶特征相类似之瓷器图片,因此,大胆推测本贯耳瓶可能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元代哥窑早期器物之孤品,或北宋官窑早期试烧作品。

 

另外,本贯耳瓶除具有北宋官窑特征外,还具有董窑特征。董窑像北宋官窑和哥窑,但是,其除了有大开片纹外,还有密集微小开片纹(“细纹多”),烧造不如北宋官窑精细,“质粗不润,而釉水燥暴”《格古要论》云:“董窑,淡青色,細紋多,亦有紫口鐵足,比官窰無紅色,質麄而不細潤,不逮官窰多矣,今亦少。”明代学者高濂所著《遵生八笺》刊于公元1591年,全书分《清修妙论笺》、《四时调摄笺》、《却病延年笺》、《起居安乐笺》、《饮馔服食笺》、《灵秘丹药笺》、《燕闲清赏笺》、《尘外遐举笺》等八笺。其中《燕闲清赏笺》云:“后有董窑、乌泥窑,俱法官窑,质粗不润,而釉水燥暴,溷入哥窑,今亦传世。” 这清楚地说明董窑,乌泥窑北宋官窑和哥窑四者很相似。由于乌泥窑为黑胎窑器,故本贯耳瓶如果不是早期官窑试烧器和哥窑初创器,就只能是“董窑”器了。从董窑特征类官窑来看,董窑绝不是东窑。真正的董窑器未见传世,窑址亦不清楚。

 

总之,本贯耳瓶器型,釉色及开片非常奇特罕见,对北宋官窑,董窑及哥窑的研究都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现将有关图片公布如下:

 

该器腹部如青玉一般,细腻温润,玉质感极强, 整器开片,有鳝血纹大片和金丝纹小片,美仑美奂,瓷界罕见。而且,在该器一侧釉面还可见“沧海浮珠”(散在的圆形玉质釉面区域)现象。

 

1.正面图:两红线圈内为缩釉孔,放大图附后.

http://s12/mw690/0023BVdRgy6DYmqedUTeb&690

  

 附:器颈部正中上下2个缩釉孔(图1 红线圈内)放大图

http://s16/mw690/0023BVdRgy6DYl9VKKHaf&690

 再将两个缩釉孔分别放大观

http://s15/mw690/0023BVdRgy6DYlh8tbgde&690


http://s9/mw690/0023BVdRgy6DYliLIko28&690

 

 

2.正面图放大局部观:釉内含玛瑙或青玉的证据:白亮区域莹润,呈玛瑙或青玉之质。可见明显的鳝血色大开片纹线。

 

http://s2/mw690/0023BVdRgy6Ebglm3Gpb1&690

 

 

3.变换角度,釉面可见许多“沧海浮珠”(红线圈内),此“沧海浮珠”后世无人能仿

 

http://s2/mw690/0023BVdRgy6DUZhO4q5c1&690

 

4.圆形的“浮珠”洁白如玉

 
5.该器另一侧釉面无“沧海浮珠”现象,可见更多缩釉孔,其右侧可见“龟背样开片”(蓝线圈内),这是北官特征之一。

http://s11/mw690/0023BVdRgy6Jz6U0hFE5a&690


附:器腹中上部5个缩釉孔(红线圈内)放大图

http://s13/mw690/0023BVdRgy6DXxGi3E0ec&690


6.器腹中上有一瑕疵(红线圈内),此瑕疵为董窑特征之一:“釉水燥暴”。其左上方可见“龟背片”(蓝线圈内),这是北官特征之一。

http://s8/mw690/0023BVdRgy6Jz1X17Arb7&690


附:器腹中上部瑕疵(红圈内)放大图,此瑕疵为董窑特征之一:“釉水燥暴”

http://s14/mw690/0023BVdRgy6DXymYJJ31d&690

7.口部观:可见口沿有一瑕疵

http://s15/mw690/0023BVdRgy6DUZBVS8K5e&690


附:口沿部一瑕疵放大图

http://s4/mw690/0023BVdRgy6DXyzdBqrc3&690

附:器口内有多个缩釉孔

http://s6/mw690/0023BVdRgy6DXyHFM2hb5&690


8.底足侧面观:无釉呈棕红色


http://s12/mw690/0023BVdRgy6DV4TJZvtdb&690

 

9.底足全图


http://s14/mw690/0023BVdRgy6DV3IpvyZ4d&690


10.微观图片

 

缩釉孔:眼观像“针眼”,放大观:“针眼”周边釉面内陷抵胎,形成个“坑”,坑底部可见黑色胎质和残留的白色釉质物。

http://s12/mw690/0023BVdRgy6DRjdbHx98b&690

釉下气泡和鳝血色“铁线”微观

http://s7/mw690/0023BVdRgy6DRjfDw0Kc6&690

http://s7/mw690/0023BVdRgy6DRjhC3Qy06&690

“金丝铁线”微观图:可见粗大鳝血色“铁线”和棕黄色“金丝”

http://s16/mw690/0023BVdRgy6DRjjFG6b6f&690

http://s16/mw690/0023BVdRgy6DRjlKCsvbf&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