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柳州话与现代汉语方言

(2011-06-19 13:49:56)
标签:

文化

分类: 悦读

摘要:柳州话是北方方言中桂柳话的一支,属西南汉语,与贵州话、云南话和四川话很相似,基本可以相互听懂。柳州话受粤语和客家话的影响更大,是桂林话与粤语的过渡阶段,里面夹杂大量的粤语词汇,但这些词汇用桂林话音演绎出来。

 

关键词:   现代汉语方言    西南方言    柳州话   特点 

 

 

一、现代汉语方言概况

世界各民族的语言,在他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时而分化,时而统一,方言就是在分化和统一的复杂历程中形成的。历史长、使用人口多、通行范围广的语言,往往会出现较多的方言。古老的汉语发展到了今天,先后产生过多种汉语方言。

现代汉语各方言大都是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才逐渐形成的。形成汉语方言的因素很多,有属于社会、历史、地理方面的因素,如人口的迁徙,山川地理的阻隔等;也有属于语言本身的因素,如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互接触、相互影响。我国人口比较多,方言较复杂,为方便了解、研究、掌握和说明方言情况,我们把汉语方言分为七大方言区:北方方言(官话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

 

二、西南方言概况

北方方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北方方言可分为四个次方言:华北、东北方言,西北方言,西南方言和江淮方言。而西南方言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及湖北大部,广西西北部,湖南西北角等。西南方言包括11片:成渝片灌赤片黔北片滇西片岑江片,黔南鄂北片武门片,湘南桂柳片西南官话语言岛:军话西南方言每个地方又有每个地方的方言有点差别,但是差别不大,其中四川、陕西南部、重庆、贵州的方言更为接近,而云南方言和广西北部的桂柳话更接近,和四川、重庆、贵州话有较大的区别。大部分字发音和普通话一样,只是调稍微变变。而西南方言每个地方又有每个地方不同的特殊词汇,但是基本上都听得懂。由于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现在西南方言有被普通话同化的倾向。但是因为西南方言和普通话比较像,所以西南方言并不像某些地方的方言一样被普通话排挤。 

 

三、 柳州话的由来、分布

柳州话是西南方言中桂柳话的一支,范围包括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桂林百色河池为中心的56个县市,与贵州话、云南话和四川话很相似,基本可以相互听懂。柳州话受粤语和客家话的影响更大,是桂林话与粤语的过渡阶段,里面夹杂大量的粤语词汇,但这些词汇用桂林话音演绎出来。

(一)柳州话形成的原因

历史上北方人民南迁有三次高潮: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南宋时期。尤其在唐宋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移南迁打大背景下,北方汉族移民迁入赣、闽、粤交界地区,改变了南方人口分布状况。并以其人数的优势和经济、文化的优势同化了当地原住居民,又吸收了原住居民固有文化中的一些成分,形成了新的文化载体——客家民系。同时,迁移的北方汉族人民将北方方言带到了南方,与当地语言以及客家话语言融合,形成了南方地区的北方方言。这也是南方地区与北方一南一北,方言区却属于北方方言的缘故。柳州话属于桂柳话的一支,是西南官话(北方方言的西南次方言)中的一种。因此北方移民的到来对柳州话的形成有着巨大影响。

(二)地理位置对柳州话的影响

柳州地处桂中,自古“地属冲要”。市区位于柳江中游,柳江穿越柳州而过,把市区环绕成一个“U”字形半岛。正因为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柳州人习惯把柳江河的两边称为“河南”与“河北”。   

河南片区因拥有火车站,长途汽车站,技工学校等,外来人口较多,流动人员密集,因此柳州话受各种外地方言影响较大,不够“纯正”。在长途汽车站一代,通常是受来自县城和农村的壮话影响,一般被称为“夹壮柳州话”,为壮族的流动人口和体力劳动者为主,较粗俗,带粗口;而在火车站及铁路沿线一代,旧时为铁路局专属,并不归市区管辖,人员也来自五湖四海,在柳州定居后,其后代或操柳州话,带外地口音,通称为“铁路柳州话”。而河北片区为柳州的文化中心、经济中心、教育中心,长期是治所所在地,文雅之士较多,柳州话的使用也较为文明、儒雅,但受普通话发音影响,可能出现错误。   

最准确的柳州话应该是在柳北、河西及河南一带老辈柳州人所操持的,受普通话影响小。

 

四、 柳州话的特点

(一)声母的变化

1、舌尖前声母z、c、s和舌尖后声母zh 、ch 、sh

柳州话声母跟普通话声母的差异,首先在于平翘舌音声母。柳州话有平舌音声母z、c、s ,没有翘舌音声母zh 、ch 、sh 、r,普通话里念翘舌音的字,柳州话都念平舌音,例如“诗人shīrén”和“私人sīrén”在柳州话中是同音的。

 

2、舌尖后浊擦音声母r

    广西柳州方言区的人说普通话时常将r声母念成半元音[j],[j]读音像i,例如“然 言,人 银,让 样,软 远,闰 运,戎 永”等;或把r声母字念成平舌音的[z]。

 

3、舌面前音、q 、x和舌根音g 、k 、h

柳州方言区的人习惯将舌面前音声母、q 、x中的一部分字念成舌根音声母g 、k 、h,例如把“肩、牵、显”念为gian 、kian 、hian。在柳州话中,“尖、千、先”与“肩、牵、显”声母是不同的,普通话则都是舌面前音、q 、x。从音韵学角度看,柳州话声母保留了古汉语分尖音和团音的特点,这个特点跟粤方言基本一致。也体现了柳州话受粤语的影响大的特点

 

4、舌面前音、q 、x和舌根音g 、k 、h

    柳州话常常在一些零声母前加上舌根鼻音ng [ŋ ]声母,主要是在开口呼韵母前。例如把“矮”念成ngai,“岸”念成ngan,“昂”念成ngang,“饿”念成ngo,“偶”念成ngou,“我”念成ngo

 

(二)韵母的变化

1、前鼻音韵母和后鼻音韵母

普通话带鼻音韵尾-n和-ng的韵母共有七对:an ang,ian iang,uan uang,en eng,uen ueng,in ing,üiong。“亲”不等于“青”,“奔”不等于“崩”,分别十分严格。但柳州方言的韵母一般只有前鼻音en、in,没有后鼻音eng、ing,常将eng、ing韵母的字都念成相对的前鼻音en、in。还有一个特点,即把鼻音韵尾-n念成不前不后的音。

 

2、丢失uei、uen的韵头u

    在柳州话里,韵母uei、uen跟声母d 、t 、z 、c 、s配合时常常丢失韵头u。例如把“对”念为dei,“退”念为tei,“最”念为zei,“脆”念为cei,“虽”念为sei;把“吨”念为den,“吞”念为ten,“论”念为len,“尊”念为zen,“村”念为cen,“孙”念为sen。

 

3、不圆唇e和圆唇o分辨不清

柳州话中单韵母e字比较少,普通话中读e韵母的字,在柳州话中都城了o,例如把“哥”念成go,还有一部分则念成了舌面前半低元音韵母,例如把“社”念成xe,发音接近“谢”。还有一种情况,即把普通话中念ei韵母中的古入声字,念成单韵母e,例如把“北”念成be。

 

 

五、 柳州话的现状

 

有时柳州话中出现脏字的频率较高,一小部分人即使会讲柳州话也不说,而改说普通话。但是这种倾向并不是主流。   

目前主流的倾向是柳州话渐渐被普通话侵蚀。尤其是00后小孩开始,父母不重视方言教育,但是自己普通话也说不标准,导致儿童操持的柳州话渐渐变味,普通话也说不好,传统说法都被“普通话化”。例如感觉的觉,应该念gio(音裹),但是受到普通话影响,有人念成gue(靠近jue音),者(jie音介)被念成(ze音这),宅(ze音者)被念成zai(音宰);同时一批老词也渐渐被普通话词语替代,如“游水”变“游泳”,“lang(囊)衣”变“毛衣”,“打边炉”变“吃火锅”,“航帮狼”变成“一大堆”;还有一部分传统词语,越来越多人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例如lei'dei(雷堆),non'non'jiao'jiao(窿窿搅搅),古仔等。   

不过也有好的倾向,那就是2007年,柳州市电视台开办方言栏目《摆古》,用柳州话说说家长里短,每周日还有《周末有搞》系列都市情景方言轻喜剧,在坊间颇受好评。   

另外,在网上,包括网柳、红豆、百度柳州贴吧,以及各个中学的贴吧等以及QQ聊天,日常短信中,年轻人们还是用柳州话进行交流,同时也创造出一批常用“柳州话字”,例如“闹”(谁),“乃”(哪里),“了北”(语气词),“腾”(他们),“狼裳”(不整洁的样子),“骚夹”(蟑螂),“妈拐”(青蛙),“客”(去),“奏”(做),“门”(未曾)之类,而且还因为应用而源源不断用拼音和近音字创造新的“柳州话书面语”,让人对柳州话的应用前景颇为乐观。有时报纸为了还愿原汁原味也会使用这种词。   

网上还流传着自己制作或翻录的“柳州话歌”。但其实由于柳州话的语音条件限制,柳州话并不能像普通话,粤语,闽南语这样能真正“唱”,最多也就是和着音乐和节奏rap而已。

 

 结束语 

    方言是语言的变体,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我们今天研究的现代汉语方言,其中有很多保存着古老汉语的成分,研究方言从某个角度就是在保护汉语的多元性及其历史连贯性,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汉语的发展历程,也有助于理解不少古汉语,更利于保护语言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1] 叶蜚声.《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余谨. 《普通话水平测试指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