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汾阳的村名来历(二)

(2014-04-22 19:00:25)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汾阳的村名来历(二)作者:hzgrjq
  http://s3/bmiddle/4e56bb93630eb62ee00e2                            
                           南垣底村
     位于汾阳市区西南方10里,清属宏文里,今属栗家庄乡。
相传,古时这一带是万户山下一个大水洼,十六国时期赵国离石侯石嵩率部驻扎于山后万户侯村,与此处汲水饮马,遂称“垣底”
                        
                           芦家庄村
     位于汾阳市区西南方15里,清属弘文里,今属栗家庄乡。
村庄始建年代无考。旧称新安堡,村东门楼曾有村名嵌石。据村人讲,明朝时,因村内有一芦姓女嫁给庆成王,遂将村名改为芦家庄,并遣人修筑堡墙。今曰“坟墙地”,就是当年筑堡墙时,被怨声载到的民工咒为“打坟墙”的地方。今村内尚有一座芦家院落,虽然已经破败,但从残存的砖雕;院门,仍依稀可见当年的显贵。芦氏后裔中,摄影师芦实钦以创建“北大照相馆”而闻名全县。

 

                           南花枝村
      位于汾阳市区西南方10里,清属弘文里,今属栗家庄乡。
村之沿革古老。据考,早在汉魏时期,曹操分匈奴为五部,助讨黄巾起义。左部帅刘豹率部居汾,后其子刘渊袭职。大约从那时起,村中即有了刘姓后裔。金皇统三年(1143)新建刘王庙(祀刘渊)于村沟之北(今北花枝村域)。
南,北花枝古为一村,元代时期称“尉陵村”。据说,缘于宋朝时有一都尉武官因抗金而逝,葬于此处,筑陵祭守,村名由此而来。
      花枝村之名起于明代永乐年间,明藩庆成王;永和王居汾,于此处培植花卉,广栽绿牡丹;虎皮莲;紫竹等名花,然后分别移栽进州城太和桥庆成王府,西府街永和王等处。当时明藩宗室从京城;西安等地请来花工住村栽花,夏秋之至,鲜花盛开,花枝招展,香气袭人,遂易村名为花枝村。至清朝末年,南;北花枝村仍为一村,村公所设于南花枝村关帝庙内。民国年间隔沟而治。

                             

                           北花枝村
      位于汾阳市区西南方10里,清属弘文里,今属栗家庄乡。
据考,汉魏时匈奴左部帅刘豹(左贤王)率万余落居兹氏(今汾阳一带)可能从那时以后,北花枝村便有了该部支族的刘姓后裔。金皇统三年(1143)于现村西南隅建刘王庙,祀刘豹之子,十六国汉的建立者刘渊。
南北花枝村,元时统称尉陵村。

                           北垣底村
        位于汾阳市区西北方7里,清属王化里,今属栗家庄乡。

相传,历史上曾四次移村,今村北约100处是最老的旧村遗址,俗称‘大院’。大致范围约50亩。四十年代中期,村人曾从那一代碎砖瓦砾中掘出宋朝嘉祐年间残碑两通,上刻‘垣之北不远地寨,河涨夜淹,殁者无数’,由此推断,今村名似由‘不远地’谐音演化而来。
        另一说村名曾称‘南垣上’,旧村遭向阳河淹,移村南崖顶。明朝时约有35户人家,村庄范围约40亩。

 

                           田村
       位于汾阳市区西北方7里,清先后属田村里,孝友里,今属栗家庄乡。
村名相沿甚古,据村中定觉寺中《东魏田达等造像碑》载:“田村之在北魏已久矣”。
       明万历《汾州府志》载:“明隆庆元年(1567)掩答扰晋,包围汾州八昼夜,过后乡村出现许多堡寨”。田村堡墙可能筑在其时。
该村别称“鳖村”。以村中心原有的一个大麻窟为鳖肚,村东堡门为脖子,顶上的乐楼是头,南北两堡门为前爪,村西南的定觉寺,村西北的老爷庙为后爪。神龟面东而卧,迎紫气东来。


                           牧庄村
      位于汾阳市区西南方10里,清属田仁美里,今属栗家庄乡。
村名与明间传说为伴,云:村南原先是一块连接文候村的肥美草地,春秋战国时期,魏国明君魏文候的属部在这一带扎庄牧养战马,村名由此而来。在村人的记忆中,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文候村丁字门下还存有元代有关村名文字的嵌石。
从正史的角度而言,上述之说颇值得商榷,文候村古称“隽仁村”,明万历《汾州府志》始载现村名,曰“文候寨”古村名在其村门上嵌至本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方毁。
       牧庄村原名暮庄寨,清乾隆《汾州府志》始载。据考,老村由瓦岗寨,北头堡,西头堡三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堡寨构成。祭祀活动时又称三社。瓦岗寨亦称南头,曰巩安社,北头堡曰平安社,西头堡谓之临安社,三社同用一个安字,客观反映了村人渴望平安,祈盼稳定的生存心态。
据说,早年的三社堡寨均有纠首治理,春节闹社火祈雨祈晴或遇到大事时联合议事,村社设在南头的龙天庙内。此风俗大致延至清代中期告废。
村人中衍传"先有瓦岗寨,后有牧庄村"说法,可见瓦岗寨即是暮庄寨主体.分别早建于北头堡,西头堡二堡之先.
瓦岗寨位于今村之东南的土崖上,起源无考.

 

                           万户侯村
     位于汾阳市区西北方10里,清属弘文里,今属栗家庄乡。
村名相传久远。十六国后赵封石嵩为离石侯,战死后葬于此处。村东约半里处坡新哦下旧有世称“王墓”的坟丘一座,五十年代初尚在。1956年秋摊平。那块地称为“王地”。
     村西南约2里半的两座山包上有人迹遗址,村人称前,后当铺。前当铺居东,占地约7亩,后当铺居西,占地约10亩。中间相隔约50米,四周均有土堡墙,形成军事上的犄角之势。清末时依崖尚存土窑洞七,八十间,大部分可住人。据考,这种当铺之称,并非典当之意,而是为抵挡兵匪骚乱而建。

                         

                           小向善村
     位于汾阳市区西南方3里,清属弘文里,今属栗家庄乡。
     村名旧时人称下社,与大向善村原名相同。为与其区分,遂称小向善村。

 

                           郭家庄村
     位于汾阳市区西北方12里,清属孝友里二甲,今属栗家庄乡。
村庄始建年代无考。据传,因郭姓在此扎庄,故名。1982年,汾阳进行村名普查,因与三泉镇郭家庄重名,该称郭庄,后又改回原名。
据考,历史上曾两度迁址。第一次从崖底迁至崖半腰,俗称“匣子里”第二次从匣子里迁至崖顶今址。

 http://s14/bmiddle/4e56bb937484b0b63bbcd

                           刘家庄村
     位于汾阳市区西北方14里,清属孝友里,今属栗家庄乡。
     村庄始建年代无载,秦晋古道曾穿村而过。明万历《汾州府志》有“刘家庄铺”之记载。
     大约在清朝末年,张家堡龙泉村王文昌迁居此村,在这条古道上靠贩卖红枣起家,成为汾商富户。生意兴隆时,王家曾有骆驼上百头。
村址上曾有不知是那个朝代的军队营房。
    

                           刘家堡村
     位于汾阳市区西北方10里的一道山梁上,清属弘文里,今属栗家庄乡。
     刘家堡又有刘家堡子之称,皆因先有刘家庄后有刘家堡之故。据村中关帝庙《创修碑记》载:“滋有刘家庄在郡西十里许.....明季寇警,耆老谋于勘舆氏(勘,天道;舆,地道。指风水先生),欲卜吉桃源,营筑新堡,见庄东里余旺气方升.......真乃富贵地。”由此可证,该村建于明朝崇帧末年。1998年版《汾阳县志》谓村庄始于元末时四个抗元的失散士兵,谬也。
    因村庄东,南,北三面临沟,故只村西有堡墙,现尚在。

                           

                           协和堡村

    别称田村寨。位于汾阳市区西北方8里,清属孝友里,今属栗家庄乡。
建村年代无考,有”相里建村“说。相传,明末清初李自成起义军兵临此地,一姓氏为相里的首领,慧眼识得晋陕古道南侧这块地势险峻得戍守处,始安营扎寨,深蛙地道,高筑堡墙寨门。
    老村曾有东,西两座堡门,南北两道堡墙下为环村地道。整个村庄呈封闭式城堡型。

0

前一篇:贫骄堂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