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汾阳的村名来历(二)
(2014-04-22 19:00:25)
标签:
转载 |
相传,古时这一带是万户山下一个大水洼,十六国时期赵国离石侯石嵩率部驻扎于山后万户侯村,与此处汲水饮马,遂称“垣底”
村庄始建年代无考。旧称新安堡,村东门楼曾有村名嵌石。据村人讲,明朝时,因村内有一芦姓女嫁给庆成王,遂将村名改为芦家庄,并遣人修筑堡墙。今曰“坟墙地”,就是当年筑堡墙时,被怨声载到的民工咒为“打坟墙”的地方。今村内尚有一座芦家院落,虽然已经破败,但从残存的砖雕;院门,仍依稀可见当年的显贵。芦氏后裔中,摄影师芦实钦以创建“北大照相馆”而闻名全县。
村之沿革古老。据考,早在汉魏时期,曹操分匈奴为五部,助讨黄巾起义。左部帅刘豹率部居汾,后其子刘渊袭职。大约从那时起,村中即有了刘姓后裔。金皇统三年(1143)新建刘王庙(祀刘渊)于村沟之北(今北花枝村域)。
南,北花枝古为一村,元代时期称“尉陵村”。据说,缘于宋朝时有一都尉武官因抗金而逝,葬于此处,筑陵祭守,村名由此而来。
据考,汉魏时匈奴左部帅刘豹(左贤王)率万余落居兹氏(今汾阳一带)可能从那时以后,北花枝村便有了该部支族的刘姓后裔。金皇统三年(1143)于现村西南隅建刘王庙,祀刘豹之子,十六国汉的建立者刘渊。
南北花枝村,元时统称尉陵村。
相传,历史上曾四次移村,今村北约100处是最老的旧村遗址,俗称‘大院’。大致范围约50亩。四十年代中期,村人曾从那一代碎砖瓦砾中掘出宋朝嘉祐年间残碑两通,上刻‘垣之北不远地寨,河涨夜淹,殁者无数’,由此推断,今村名似由‘不远地’谐音演化而来。
村名相沿甚古,据村中定觉寺中《东魏田达等造像碑》载:“田村之在北魏已久矣”。
该村别称“鳖村”。以村中心原有的一个大麻窟为鳖肚,村东堡门为脖子,顶上的乐楼是头,南北两堡门为前爪,村西南的定觉寺,村西北的老爷庙为后爪。神龟面东而卧,迎紫气东来。
村名与明间传说为伴,云:村南原先是一块连接文候村的肥美草地,春秋战国时期,魏国明君魏文候的属部在这一带扎庄牧养战马,村名由此而来。在村人的记忆中,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文候村丁字门下还存有元代有关村名文字的嵌石。
从正史的角度而言,上述之说颇值得商榷,文候村古称“隽仁村”,明万历《汾州府志》始载现村名,曰“文候寨”古村名在其村门上嵌至本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方毁。
据说,早年的三社堡寨均有纠首治理,春节闹社火祈雨祈晴或遇到大事时联合议事,村社设在南头的龙天庙内。此风俗大致延至清代中期告废。
村人中衍传"先有瓦岗寨,后有牧庄村"说法,可见瓦岗寨即是暮庄寨主体.分别早建于北头堡,西头堡二堡之先.
瓦岗寨位于今村之东南的土崖上,起源无考.
村名相传久远。十六国后赵封石嵩为离石侯,战死后葬于此处。村东约半里处坡新哦下旧有世称“王墓”的坟丘一座,五十年代初尚在。1956年秋摊平。那块地称为“王地”。
村庄始建年代无考。据传,因郭姓在此扎庄,故名。1982年,汾阳进行村名普查,因与三泉镇郭家庄重名,该称郭庄,后又改回原名。
据考,历史上曾两度迁址。第一次从崖底迁至崖半腰,俗称“匣子里”第二次从匣子里迁至崖顶今址。
村址上曾有不知是那个朝代的军队营房。
建村年代无考,有”相里建村“说。相传,明末清初李自成起义军兵临此地,一姓氏为相里的首领,慧眼识得晋陕古道南侧这块地势险峻得戍守处,始安营扎寨,深蛙地道,高筑堡墙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