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自主参与的好习惯,形成热爱劳动的好品质
哈尔滨顺迈学校小学部
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习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道理。”再一次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哈尔滨顺迈学校小学部自建校以来,就把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劳动意识作为德育工作的重点之一,在日常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活动,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家务劳动、校园劳动和社会劳动。
一、在多元的劳动体验中培养劳动习惯
1.培养自理自立能力,以竞赛促劳动技能形成。
生活自理能力是一个孩子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它是小学生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养成,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对学生今后的生活也有较深远的意义。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和生活实践能力,提高劳动本领,感受劳动的乐趣,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学会并掌握生活技能,小学部分学段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家务劳动实践活动。
小学部要求低年级学生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开展自己穿衣,自己整理书包等训练,学校还定期开展系列比赛活动,以此促进学生自理能力的完善提升。比赛项目包括叠衣服、系鞋带、整理书包三项,比赛中小选手个个临“乱”不惧,叠衣服、系鞋带、书本分类、整理,忙而有序。
要求中高年级学生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能够洗简单的衣物,收拾房间等活动。
通过家务劳动的实践,孩子们自理能力提高,家庭责任意识提高了,很多家长反馈孩子上学后越来越懂事了,很多事情不再用家长督促就能主动去做了,孩子们也在有计划的训练中大大地增强了自信心。
2.开展垃圾分类,在家庭延续,在社区发扬。
除了做家务,学部还要求每一个学生争做环保大使,创作环保画、制作手抄报……发挥学校教育的辐射功能,把环保意识传递到每一个家庭。围绕“垃圾分类,绿色行动”这一主题,小学部开展了系列活动,真正让垃圾分类这项工作在学校起步,在家庭延续、在社区发扬。
一次全校性启动仪式,师生宣讲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管理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只有少数人达成共识,是完不成这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的,所以只能在我们的职责范围内,向中小学生宣传普及垃圾分类的知识,以教育学生影响带动家庭,以影响家庭推动社区垃圾分类的实施,以社区带动社会垃圾分类的全面普及推广。
召开主题班会,师生共识垃圾分类。
为更好地推进垃圾分类的进程,师生对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储备也是很有必要的,利用班会时间全校师生共同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做到人人皆知,家喻户晓,为垃圾分类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认知保障。
上实践体验课,师生深化垃圾分类。
每搞一次主题活动,我们一定要考虑活动效果的影响力,加上学生认知上的差异,未必收到更好的效果。我们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将垃圾分类的内容融入学科,纳入课堂。结合垃圾分类的内容和学科特点,将垃圾分类的内容在一至五年级的综合实践、地方和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开专题对学生进行讲解,提升学生对垃圾分类的意义及重要性的认识。
绘制环保画,师生宣传垃圾分类。
在召开垃圾分类主题班会及垃圾分类知识进课堂的基础上,学生的认识已经由模糊到逐渐清晰的过程,美术学科根据与环保主题相近的教学内容,安排学生创作环保主题画作,除展示绘画作品外,同时根据自己创作的绘画作品开展我讲环保故事活动。由表象化作行动,加深对垃圾分类重要性的高度重视。
计主题板报,让可回收垃圾再生。
学生对垃圾分类这一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根据自己对垃圾分类积累的常识,从学习或生活中收集材料,可剪裁,可粘贴,可绘画……总之,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展现可回收垃圾的再利用,并不是所有的垃圾都是废物,争取做到变废为宝。
学生写环保征文,发挥想象完美地球。
垃圾分类从简单的认识,到按类分装,经历这一过程,同学们也从中收获了很多,或许是感受,或许是自己的奇思妙想,或许针对垃圾分类的启示,自己想搞什么发明创造等等。心之功能是思考,有了想法就会付诸行动,即便实现不了,也要给自己独特的经历记录下来。
3.丰富的校园劳动体验,促学生劳动习惯养成。
对于小学生来说,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我们能抓住学生在校一切的时间,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学生劳动技能的形成。从日常的摆放桌椅、打扫教室卫生,捡拾操场垃圾等,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校园劳动。从一年级开始,让学生开始轮流坐值日,孩子们经历了从开始教师手把手地教,到完全自主地自己独立做值日的过程。
在哈尔滨顺迈学校小学部,打造特色课堂,也为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创设了先决的条件。在所开设的剪纸、扎染、陶艺等37门校本课当中,也有机地渗透着劳动的思想,让学生懂得劳动不仅是一项技能,而且知晓劳动创造美的真谛。此外,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各种作品的设计创作,丰富了想象力,激发了对发明创造的兴趣。
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在整洁的教室里读书,在明亮的楼廊间行走,在干净的操场上玩耍……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技能,又培养学生爱护公物及保护环境的意识。
小学部为了培养学生的劳动实践技能,到学校“开心农场”进行劳动体验,体验春种、夏除、秋收、冬藏的收获与快乐。初春时,学校就给相应的班级划分好了“种植区域”,这些农作物都是由各个班级学生在校工的指导下种植、管理;夏天学生们在田间捉虫,并对它们的生长情况进行观察、记录,既能让小学生增长农业管理知识、学会劳动技能,又能体验劳动的艰辛和乐趣。尤其是秋收季节,在老师们的带领帮助下,学生们兴高采烈地来到自己的种植区,看着沉甸甸的葫芦、冬瓜挂在枝头,每个人的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师生亲自动手采摘起来……孩子们三五成群地蹦着、跳着,招着手,捧着自己的“劳动成果”,一个个沉浸在无比快乐的氛围里,体验着劳动与收获带来的快乐。劳动与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学生不在劳动的过程中识五谷、懂时节、会劳动,让学生们懂得了只有辛勤耕耘,才会收获累累硕果,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4.开展社会劳动,让社会成为实践场。
为了丰富学生们的劳动实践,哈尔滨顺迈学校小学部还经常组织高年级学生利用假期走进种植基地、工厂、社区、街道、银行等,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体验不同行业劳动者的艰辛。
孩子们用自己的双手帮助农民伯伯采摘果实,用自己的劳动换来社区的整洁,自己动手制作糕点……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画面,使孩子们不断地成长。
二、在收获劳动习惯中体验劳动的快乐
1.自理自力能力增强了。
学生在家里能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低年级能够自己穿衣、洗漱、系红领巾等,高年级能够帮家长收拾房间,洗简单的衣物、收拾餐具等。家长和老师反馈说:我们孩子上学前吃饭都让我来喂,上了学简直变了一个人,这些生活事情不但自己能自理了,而且有时还嫌我做得不好,来教我怎么做。
2.劳动习惯增强了。
在校园里虽然没有卫生责任区,但学生却能自觉主动捡拾操场上的垃圾,且能分类放进不同的垃圾箱,回到家里还能监督叮嘱父母:不要乱扔垃圾,要把生活垃圾分类。
小学部学生间餐饮用奶每天1300盒、夏季师生用的冰激凌1400支,都是高年级学生志愿者来完成每天的分发任务,可孩子们乐此不疲,分发中从未出现过误差。
学生们经常由教师或家长带领到社会参加义务劳动。如植树劳动、捡拾垃圾环保义务劳动等。无论走到哪,只要主动伸出手付诸于行动。每年一次的远足活动中,同学们会在行进中主动捡拾起游人丢弃的垃圾,每个活动的营地孩子们离开后不留一片纸屑,而是一片清凉的绿荫……
在劳动中同学们洒下的不仅仅是辛勤的汗水,更重要的是收获了诸多劳动技能,而且体验到了劳动的快乐,还懂得了尊重他人,尊重劳动,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从而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在各个岗位上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