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利率扭曲带来无穷隐患 拿什么拯救风险边缘的金融业

(2014-05-21 18:58:31)
标签:

杂谈

来源:环球老虎财经

近期,央行和银监会加大了对影子银行的清理整顿,加强了对银行表外业务、同业业务的监管,目的是堵邪路,防风险。如果利率扭曲的问题不能得到缓解,金融乱象就得不到彻底的根治,给金融业带来无穷的隐患。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在于大力推进利率市场化,而首先要做的是恢复、提升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功能。

由于存款利率上限受管制,通货膨胀率远高于名义利率,实际利率为负,这导致了我国金融行业的多种怪象。

一是存款分流,催生了边缘性金融业务的狂野繁荣和无序生长。我国现有43万亿的储蓄存款,貌似储蓄率很高,实际上这些存款是民众用以上学、养老、买房等刚需的保障性、储备性存款,利率敏感性极低。其他盈余性储蓄则被迫流出银行,去投资房地产、贵金属,或购买各种高息理财产品,甚至进入民间借贷市场、非法集资市场。另一方面,社会套利资金收益率的高企又极大制约了资本市场的发展。当然,我国股市自身的弊端深重,缺乏赚钱效应,不能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客观上也助推了边缘系金融的大发展。

二是贷款需求亢奋,流向集中,助推了宏观经济结构的失衡。由于贷存差基本固定,各银行自然都倾向于对国有企业、大中型企业、上市公司发放贷款,大量的民营企业、中小企业、非上市公司则由于银行的风险厌恶而贷款很难。如占GDP40%的国企,占用的信贷资源则超过70%。国企由于很容易得到贷款,再加上政绩驱使,投资和规模扩张的动力十足,很容易造成产能过剩,进一步加剧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失衡。

三是以银行为主的间接金融一超独霸,金融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银行在贷款过度集中投向,轻松赚得巨额利润的同时,也潜藏着巨大的风险。银行的利润不是来自企业的利润而是来自企业的现金流。当贷款企业经营亏损时,只要有现金流,银行就依旧有收入和利润。企业持续经营状态,以贷还贷现象不可避免。但当企业经营陷入困境,持续亏损,现金流不足以偿付所有的债务利息时,以贷还息就会出现,这时银行依旧有收入和利润。用于还息的贷款不管来自哪家银行,不仅是银行在吃自己的现金流,而且也在援助濒危企业一同吃银行的现金流。人在极度濒危时,靠吸吮自己的血液可以暂时延续生命,但长期如此就不可能了。银行吃完了企业的现金流,再吃自己的现金流,再帮着企业一起吃自己的现金流,这样的好日子能持久吗?

那么,银行为什么不及时抽回有风险的贷款呢?这是因为银行的贷款过度集中于国企和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对于陷入严重经营困境的企业,或迫于地方政府防范区域金融风险和保就业的压力,不能及时抽回贷款;或由于连环担保,害怕引起连锁反应和行业性系统性风险而不敢抽回贷款;或出于局部利益、个人利益考虑,不愿意暴露此类风险,等等。所以,一些银行不得不越陷越深。虽然财务报表依旧光鲜亮丽,但隐含的风险却不容小觑。尤其在房地产拐点明显,相关行业普遍陷入停滞或衰退的情况下,实际的风险贷款数目难以准确预测,风险暴露显著滞后。最后的结果,要么企业扛过危险期,重新进入增长期,化解银行贷款风险于无形;要么企业彻底倒掉,留下骇人听闻的一地鸡毛,比如海鑫钢铁、腾中重工等。

近期,央行和银监会加大了对影子银行的清理整顿,加强了对银行表外业务、同业业务的监管,目的是堵邪路,防风险。但是,如果利率扭曲的问题不能得到缓解,金融乱象就会像杂草一样,前除后出,此伏彼起。开正门才是堵邪路的最好方法。

那么,正门在哪里呢?

利率市场化是根本,但目前必须缓行。因为贸然放开利率,必然首先使银行陷入困境。同时还会推升利率水平,抑制经济发展。所以,首先要开的正门不是利率市场化,而是资本市场,即恢复、提升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功能。

古人讲“无为无不为,无不为无为”。将资本市场定位为融资市,一心只为融资,那是愚蠢的。急功近利的结果只能使资本资源日渐枯竭,市场生态持续恶化,投资者信心荡然无存,融资更加困难。反过来,如果管理层首先考虑的是投资者利益,努力使股市具有赚钱效应,资金自然就会向资本市场流动、集聚,则何愁融资不成?与其掘井,何如临泉?自然科学里,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而社会经济生活中正好相反,两点之间直线很可能最长。欲速则不达。

在资本市场具有了强大的融资功能,直接融资大幅度提高之后,经济对银行的倚重就会显著下降,同时还会极大挤压掉边缘性金融业务的发展空间,降低整个企业的负债率,化解、分散过度集中于银行的金融风险。至此,利率市场化也就自然水到渠成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