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史铁生作品中的母爱情怀----温丽霞
(2012-04-28 22:50:19)
标签:
文化 |
史铁生是中国当代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将写作与生命视为一体,用残缺不全的躯体写出了最为健全丰满的思想。他体验了生命的苦难,道出了伤残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超越了伤残者对命运的哀怜和自叹,表达出出存在的快乐与明朗。他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苦苦探寻人之为人的价值与光辉。“他看出了生活的荒诞,去为精神世界找一个可靠的根据。”《礼拜日.代后记》。而他将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归功于他的母亲。
“一个幸运者的母亲必然是一个幸运的母亲,一个明智的母亲,她教育你的方法来自于他对一切生灵乃至天地万物的由衷的爱,这样你就会爱她,你就会爱她所爱的这个世界”这是史铁生在他的一部作品中所描述的母亲,事实上也是史铁生对自己母亲的评价。母亲创造了他,给了他第一次生命;母亲又影响了他,给了他第二次生命。在《秋天的怀念》中史铁生写到自己在最疯狂的年龄突然瘫痪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看到北归的雁阵,听着名家的歌曲,抑或是暗自沉思中总会突然间狠命捶打自己的双腿,撕心裂肺的喊“我这样活着还有什么意义?”母亲总会抓住史铁生的手硬吞了眼泪说“咱娘俩在一块好好儿活……”。母亲四处寻医问药,满怀希望的等待儿子的病情好转,终于在一次无意的薰伤中彻底打消了治病的念头。但史铁生的母亲仍旧希望儿子可以好好活下去,多次请求带史铁生去北海看菊花,而此刻母亲正遭受肝病的折磨,她知道这或许是最后一次和儿子一起见证美好的机会了。在得到史铁生肯定而不情愿的答复后,母亲高兴的像个孩子,急忙收拾行李。就在母亲转身出屋的瞬间,注定了母亲永不归来现实。北海赏菊愿望的落空成为史铁生一生最大的遗憾,也给史铁生巨大的震撼。又是一年的秋天,那个已逝母亲的残疾儿子和未成年的女儿(史铁生的妹妹)一起来北海看菊花,在开得烂漫的菊丛中,史铁生懂得了母亲未来得及说完的话: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此后的史铁生放弃了轻生的念头,开始深爱母亲深爱的这个世界,开始思考生与死,苦难与信仰,残缺与情感,写作与艺术的重大问题,并着手解决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
史铁生的母亲可以称得上苦命人。她的苦难来源于她儿子的不幸。孩子的痛苦在母亲那里都是要加倍的。史铁生经受瘫痪之苦的折磨,其母亲也遭受着不可言说的煎熬,而且这份煎熬只能隐藏在心里,不能表现在面上。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字字带着血泪的追忆母亲,细腻的描写过母亲内心活动,瘫痪后的史铁生存有轻生的念头,为了让躲避某些莫名的东西,他常常摇椅去一座废弃的古园,及史铁生在文章中说的“地坛”。母亲既怕儿子出事,又想给他充分的自由与尊严,于是在此两者之间做起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在那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由此看来,史铁生的母亲此刻处在比儿子更大的恐慌感中,儿子失去的仅是双腿而已,而如果失去了儿子,她将失去主心骨!母亲从来都没有给史铁生施加任何压力,更不会说“你为我想想。”而是自我安慰式的给自己打一针强心剂道“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这看似轻松的语言中,包含了母亲对儿子的嘱咐与恳求,对苍天的祈祷与乞求。史铁生的母亲是个细腻而伟大的母亲,她能够真切理解瘫痪的儿子的痛楚。每一次,当瘫痪的儿子坐着轮椅到荒芜的地坛一个人兀自哀愁时,母亲就偷偷地在很远的地方默默地看着他,有时会默默流泪。她在儿子面前永远是那样平静祥和,没有表现出一丝酸楚。夜幕降临时,儿子仍未归家,母亲会来找他,发现他还在地坛,便远远离开,她从不会让他回去,她知道铁生想回去的时候自然会回家的。在那座废弃的古园中,有史铁生车辙的地方就有母亲的脚印,没有史铁生车辙的地方肯定也有母亲茫然急迫的步履,母亲即便多么着急,也不忍呼叫他的名字,因为他要充分顾及一个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与羞涩。史铁生在古园中看到的只是母亲如释重负的背影,那时的他可能被命运击昏了头脑,只哀怜自己的残躯却没有看到母亲正走向岁月的尽头。可以想象,一个被生活的负重压弯了腰的单身母亲面对一个被命运击垮精神的残疾儿子,仍然要佯装坚强,对生活的不幸强颜欢笑,是一件多么悲凉与无奈的事情。她内心的凄楚是不可导出的苦水,在她自己的世界中无限循环,日复一日的做着不可望却可及得噩梦。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个苦到骨子里母亲。
史铁生的母亲,是平凡女性的代表,也是伟大母亲的代表。她用穷尽一生的苦难来换取儿子的对生命以及生活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