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火葬是现在人死之后最常用的尸体处理方式。但在讲究“入土为安”的古代,由于封建统治的需要和儒家伦理的影响,整个封建社会两千余年历史传统流行土葬,将焚尸视为奇耻大辱甚至最严厉的刑罚之一。所以,中国古代帝王绝大多数都是土葬,基本没有火葬的。然而,在宋朝却出现了一股火葬的风潮,这又是为什么呢?
http://jiemi.att.hudong.com/upload/images/article/be/90/86cea8cc5740dcdad293247d26ff_01_640.png
其实火葬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某些地区就有火葬习俗,如西部甘肃、青海等的少数民族地区。《墨子·节葬下》记载道:“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魏晋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火葬开始在中国一些地区盛行。不过在统治者心中,火葬始终是一种有伤风化的恶俗,一直被明令禁止。例如,明太祖号称以孝治天下,即位以后,即下火葬之禁,主张葬之以礼。清政府更加严厉和彻底地禁止火葬,导致明中叶以来火葬在汉族地区又重新趋于衰微。
http://jiemi.att.hudong.com/upload/images/article/8e/6d/47bfb32c15033cb57cde548b8531_01_640.png
但是在经济富饶的宋朝,火葬之风却十分盛行。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在游记中记载到,他在中国的许多城市都看到了火葬的习俗,如四川、宁夏、河北、山东、江苏、浙江一带。顾炎武《日知录》的记述也可佐证:“火葬之俗盛行于江南,自宋时已有之。”最初只有贫苦人家为节省丧事开支,唯务从简,选择火化的方法。后来,江浙一带的富人家也多选择火葬,“浙右水乡风俗,人死,虽富有力者,不办墓尔之土以安居,亦致焚如僧”。马可·波罗游历杭州时便见过当地人的火葬仪式:“富贵人死,一切亲属男女,皆衣粗服,随遗体赴焚尸之所。行时作乐,高声祷告偶像。及至,掷不少纸绘之仆婢、马驼、金银、布帛于火焚之……焚尸既毕,复作乐,诸人皆唱言,死者灵魂将受偶像接待,重生彼世。”
http://jiemi.att.hudong.com/upload/images/article/a6/eb/e84ca58fdd85199490336cc0ea00_01_640.jpg
宋朝火葬之风盛行主要和佛教影响力的扩大有关。都城汴京、河北、两浙、福建、四川等地是宋代火葬盛行的地区,也是佛教最为发达的区域。由于火葬的流行,宋代一些城市还出现了火葬场,时人称之为“化人场”。南宋临安城少说也有数十处火葬场,其中十六处因为“建置年岁深远”,到宋宁宗嘉定年间,差不多都荒废了,宁宗又诏令重修了十四处火葬场。临安还出现了类似现代“殡仪馆”的服务机构,设有专门的房舍供人存放骨灰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