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在1917年以前,芬兰一直都是俄国的领土,斯大林早就想把前者收回囊中。1939年11月30日清晨,苏联轰炸机突然出现在芬兰上空,对芬兰的所有城镇进行无差别轰炸。当天,23个师的苏联红军在2000多辆坦克装甲车的掩护下侵入了芬兰领土。
在整个战争期间,苏联红军凭借优势兵力始终处于进攻态势。其企图是集中主要兵力在卡累利阿地峡实施进攻,在其他地区以部分兵力牵制芬兰军队,粉碎芬兰军队主力,在最短时间内迫使芬兰议和。
这场持续了三个半月的战争使芬兰军队已濒于兵员枯竭、弹尽粮绝、外援无望的险境。直至1940年3月13日苏芬双方签订了《莫斯科和平协定》,标志了冬季战争的结束。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224/21d2a53cd7d3402e880770912ef769fd_th.jpg竟是因为自家造的武器?" />
在这场战争中,充分显示了苏联准备不足的事实,尤其一种叫做雪橇护盾的拙劣武器。这种武器是一种安装在雪橇上的很重的金属盾牌,设计它的愿望很美好,是希望在没有坦克和炮弹支持的时候,这款护盾能对步兵起到保护作用。
但是,这面盾牌并没有发挥设计者想象中的作用,这反而夺去了很多苏联士兵的生命。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224/400a5cc3ac7d45c9a46f528ce598ee40_th.jpg竟是因为自家造的武器?" />
在David Campbell的新书《芬兰士兵VS俄罗斯士兵》中,有过对冬季战争的分析。
首先,因为军事思想上的传统,苏联的指挥官们认为战争还是要靠步兵缓慢推进,飞机、坦克等先进武器只能提供支持,而且仅能为步兵提供屏蔽的支持。
战争的时间恰好在冬季,不但运输这些大型武器的方式是需要解决的麻烦,而且就算把他们都运到战场上,能让坦克在大雪覆盖的森林中行驶也不容易。
因此苏联长官们决定用雪橇盾牌进行一次攻击。
雪橇盾牌又被称作步兵坦克,因为它是用12毫米厚的装甲做成的,在上面除了留给步兵可以射击的小口外,还有一个可以观察环境的可视窗。但是整面盾牌都架在雪橇上,其重量已经超过了80公斤,行动起来十分艰难,甚至有一些都陷进了雪里一英尺深。许多士兵都因为其难以移动而死。
显然,使用雪橇盾牌是一次十分失败的尝试。
好在,后期苏联对自己的战术有了新的经验和认识,快速改革后,大大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从而夺得了冬季战争的胜利,签订了《莫斯科和平协定》。虽然在协定里,苏联得到了芬兰的领土,但是其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48,000人阵亡,27万人失踪,除此之外还损失2000辆坦克。用苏联老红军的话来说,就是“我们仅仅获得了足够埋葬阵亡将士们的土地”。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224/762d74cf5b3b43a1b95ffd1a247076d3_th.jpg竟是因为自家造的武器?" />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