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儿童报复心理的形成与疏导

(2011-03-22 20:41:58)

     http://s9/middle/705a745cg9f11b6f50588&690

       
儿童报复心理的形成与疏导

 

    这里的报复心理指的是那种当受了别人的欺负或捉弄后,非要报复回来的儿童。年龄小的儿童受了委屈后,大多会以吐口水、扔石头等方式进行报复;再不然就到处书写一些如:“张三是个大坏蛋!”、“打倒李四!”……等标语。年龄再大一点他们便会想出一些更“狠”、更“巧妙”的方法来惩罚“对手”。不论他们采取什么方式,其目的都是为了使“对手”难堪、难受或受损。为了报复,他们全然不考虑别人的身体和心理上可能受到的伤害。从这点上看,它与使坏心眼,搞恶作剧目的没什么两样,只不过报复是一种更积极的对抗。

    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中,儿童要学到如何报复对手的方法是非常容易的事。除了从书本、电视上,有的还可以直接从自己的家长那里学到。当一个小孩在外面受欺负哭着鼻子回家时,有的家长会责备孩子“没有出息”,甚至有的还教唆孩子去“打转来”。作为家长鼓励自己的孩子有勇气、有毅力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却必须注意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如果家长鼓励孩子搞恶作剧,袒护他们去搞报复,试图从这些方面去培养孩子的勇气,其结果将适得其反,使孩子误入岐途。儿童因报复而发生的许多不良后果,应该使每一位家长引以为鉴。所以当孩子在外面打架吃亏而回家哭诉时,家长不要轻易介入孩子的纠纷。况且大人出面帮忙吵嘴打架,只会培养出没有勇气、没有独立性的孩子。吵嘴打架是儿童玩耍过程中的常见现象,很快他们自己又重新和好了的现象很多。因此,不妨先仔细了解一下情况,在问清原由时,切忌不要使用“是他先动的手吗?”等带有诱导的语言。对于是别人无意的伤害,应教育孩子报以宽容的态度;倘若责任在他本人身上,则要教育他主动向别人道歉;如果责任全在对方,则应鼓励孩子,让他自己先去和对手交涉、讲理。实在有必要,再由大人们出面协商调停。相信经过痛楚的经历和正确的处理经验,对孩子的个性会起到一次良好的历练。同样,教师在学校处理儿童之间的纠纷时,调停处理一定要尽量做到公正,有说服力,做到双方服气,不留尾巴。因为老师的处理意见,如果使一方感到不公正,受委曲的话,报复心强的儿童往往会再次寻机报复,其中也包括直接报复老师的可能。但要注意,教师在教育时,有可能会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策略,公正、公平都只是相对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孩子能健康的发展。

    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因其自身的攻击性而往往使大人们痛恨,很难对他们产生“爱”。他们刚向老师或家长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表示坚决不再犯,可没过多久,又旧病复发。令家长和老师深感他们“本性难移”,因而对他们的教育发展失去信心。但是我们从儿童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任何一个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冰雪消融,也非片刻之功”。一个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我们花大力气,长期培养,反复教育才能形成。况且,儿童的意志比较薄弱,主动性、独立性和坚持性都比较差,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思想也不稳定,不成熟。一个毛病改正了,又可能产生另一个新的毛病,已经克服了的毛病,说不定哪一天又重犯。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引导。要充分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要耐心疏导,善于等待,循循善诱,常抓不懈。切不可指望一劳永逸和急于求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我失败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