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庭情感教育在孩子心理成长期的重要作用

(2011-03-22 13:23:20)

  家庭情感教育在孩子心理成长期的重要作用

           文章发布者:panpan 来源:北京心理咨询网

 

    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看,家长与孩子在生活过程中,主要有两大心理要素,即情感要素和认知要素,在家庭情感教育中,家长如何发挥孩子的主体作用,调动孩子对生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改进家庭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和驾驭教育能力外,还应努力挖掘孩子情感的潜能。创造和谐、宽松的家庭情感教育氛围,最大限度发挥孩子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以心理健康为目标。通过家庭情感教育把孩子培养成具有良好心理品质,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树立自尊自信,调控情感情绪能力极强,形成克服困难坚强意志品质的人。

    家庭情感教育思想,其核心可归结为,即以情感为纽带,这里的纽带说的实质,是赋予情感以人性发展的本体、中介和目的的性质。我们认为,无论是佛洛伊德、皮亚杰还是艾理克森的发展论学说,从人格发展阶段来看儿童是最富有情感的,真实的情感总是在儿童纯真的心灵间激荡,我们今天提倡的家庭情感教育正是充分发挥和利用孩子心灵上这最宝贵的特点。个体在心理成长中对家庭成员的情感依赖,最大限度地利用情感的纽带和动力作用。家庭情感教育也是情商的一部分,情商的定义尚在理论的实践中,但它的涵义极为广泛,指非智力因素,就是我们平时经常提到的心理素质,与心理承受力。它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关键。如果一个人性格孤僻、怪异、不易合作、对立、偏执;自卑、脆弱,不能面对挫折;情绪不稳定,不懂得关爱他人,与人沟通,他的智商再高也很难有成就。国内外许多资料证明;情商应从小培养,忽视情商的教育的结果就成为目前许多“怪异”现象产生的根源,这些问题的产生与我们的家庭情感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1.家庭情感教育的缺失

    当前家庭教育中家长最关注的是孩子的智力发展,把培养孩子的重心放在认知能力的发展上,从孩子一出生,就处心积虑地使用各种智商玩具,希望培养出小天才,而忽略了对孩子感情能力的培养。当我们的孩子被培养成为“小皇帝、小公主、小霸道”,从小养成的以自我为中心、任性、骄蛮、自私等不良的道德情感意识和行为也就形成了。

    我们对一些学生进行心理测试时发现,当专家问道:“如果你们在路边见到一只将要死去的小狗,你们会怎么办?”孩子们兴奋地抢着回答: “踢死它!”“拿砖头砸它!”“把它埋了!”同学们兴致勃勃七嘴八舌地说着处置小狗的办法,但没有一个人提出救活小狗。专家接着问:“假如你正在玩得好开心时,这时有个同学打搅了你,你会怎么样?”一个男生果断地回答:“我拿棍子打他!”其它学生也纷纷表达:打他!煸他!简单的统计告诉我们,有“报复”想法的约占53 %。专家再问:“冬天,要是有一女同学从冰水里捞出来时冷得直哆嗦,你愿意把自己的衣服脱给她穿吗?”结果半数以上孩子都表示不愿脱衣服给女同学,只有少数几个学生愿意脱下自己的衣服给女同学穿。简单的测试结束后,我们想问一下我们的家长们,你们是否应该反问一下自己的孩子,什麽是同情心?你们的同情心到哪里去了?为什么孩子们生活在比他们的父辈更充分地享受家庭呵护与物质享受时,反倒失去了同情心?失去了爱心?

    如今我们的家长们,每天问孩子问得最多的话就是“肚子饿不饿”“冷不冷”“今天在学校都学了什么呀”,“肚子吃饱了没有”,“又没有老师批评你”。有多少家长关心过孩子今天快不快乐,心情怎么样,对什么感兴趣。又有多少家长能耐心的倾听孩子说话并和孩子沟通,陪孩子做作业,看看孩子今天学习的功课掌握得如何。大多数的家长觉得工作了一天已经很累了,巴不得赶快把孩子安顿好,各自作各自的事。哪还有心情关心孩子的情感。更别说开展家庭情感教育了,如果家长们,把孩子不当孩子,可别忘了他们是独立的个体,只是今天还没长大成人而已,孩子不是你们养的宠物,你只须给他吃饱穿暖就可以了,孩子不但有情感需求,更有情感交流的需求。他们就像禾苗需要阳光雨露一样,缺少了它、离了它就会营养不良。

2.家庭情感教育的误区

    我们每一位家长都会铮铮有词的说自己是怎么怎么爱孩子的,但是怎样爱才是科学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认知,可能许多家长至今还不了解,还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也很容易走入家庭情感教育的误区。

2.1.对孩子的需求无条件地满足

    事因为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每个学生都成为爸爸妈妈的宝贝,对孩子的爱父母是无条件的,这是人类的本能,但这种爱相对应该是理智的。有的父母把孩子当成是掌上明珠,只注意为孩子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而忽视家庭情感教育,对孩子的要求不管正当与否都保证满足,而对其错误、缺点、不太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则往往视而不见,我们认为父母这种非理智的爱往往会溺爱娇惯孩子,很容易形成孩子在家庭情感上只知获取,不知给予,心中无他人,事以自我为中心的缺点。

    在我们心理咨询过程中有这样一个案例:有一个女同学因为减肥失败,加之自己心理承受力极差,出现了焦虑、抑郁,影响到学习和正常的生活。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这个同学平时的零花钱特别多,尤其在逢年过节时,因为爷爷、奶奶、父、母工作职务的关系上门拜访的人特别的多,其中有些人假借过节的美名塞给这个女孩一些红包,因为这些钱来得特别容易,有的钱甚至连大人都不知道,孩子就使劲的花呀、造呀。饮食无节制几年来终于变成一个大胖子,虽然平时为同学花钱特别大方,但是在背后也有一些同学讥笑她,讽刺她,排挤她,她就开始了长期的减肥运动。由于吃不了这份苦,每次都是语言巨人的开始行动矮子的结束,外在的压力,父母平时的娇宠,出现了心理障碍,开始了漫长的心理疏导与心理治疗。

    家长应该让孩子了解爸爸妈妈工作的辛苦,乃至今天家庭生活的优越现状来之不易。让孩子学会孝敬父母,学会关心他人,激发孩子热爱劳动及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对孩子自己的事,父母不要一味的包办,剥夺了孩子成长锻炼的机会。替孩子做了孩子该做的事,乃是替代孩子成长。家长们应该鼓励和引导孩子自己做自己的事,这才是最有效帮助孩子成长的方法,孩子在成长中的自发性、积极的态度、自律、责任感,都与这些小事相关,所以平时的一点一滴都需要从“自己做自己的事”中慢慢的培养起来。

2.2.孩子还小,不需要沟通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就是孩子,没有必要进行家庭情感沟通的需要。平时家长不能积极主动地与孩子交流,甚至有时对孩子的情感要求不耐烦,没有耐心,或不等孩子把话说完就粗暴的打断。家长们恕不知,研究表明;两个月的孩子已经有了感情取向,从孩子降临人世开始,孩子似乎就会对所处的世界有一些假想,他们的偏好显示出他们的感情取向。孩子从小就急需要成人尤其是家人的爱抚和拥抱,不然很容易产生情感饥渴。

做父母的应尽量满足孩子的情感饥渴,多花时间与孩子在一起接触,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信息沟通。然而今天,生活节奏的加快让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减少了许多,父母要尽量多保留时间给孩子。不但可以陪孩子一起游戏,一起看电影,还可以同孩子一起做家务,这样既动手又动了脑子,同时又联络了感情。在生活中,家长就是要利用一切机会,与孩子谈话、交流,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变化,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父母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并不难。所以有时摸一下孩子的头,拍一下孩子的肩,一句亲切的问候,一个鼓励的目光与微笑……;都能传达出家长对孩子无限的爱。千万不要把孩子当成你的附属品,高兴时抱着她,不高兴时就一把推开他,家长切记;孩子是一个单独的个体,有被爱和被重视的需要。

2.3.家庭情感教育不是单纯说教

    有些家长在家庭情感教育方面不太注重方式方法,孩子由于年龄的关系,还不能明白家庭情感教育的良苦用心,这样一来,父母的爱往往会变成是一种简单的不加修饰的说教。家庭情感教育不是靠理性的灌输,而是靠心灵的感受与感悟。不顾及客观一味的强调家长的道理是如何的正确,大人的话就是圣旨,这对孩子的心理成长是没有多大好处的,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有着一双看待任何事物敏锐的眼睛,家长处理任何一件事情的行为,孩子看到了,下次也会跟着仿效,这就是言传身教的作用,比起家长说上多少大道理都更有用。父母自身的行为对孩子有着重大影响。不要认为只有家长同孩子谈话和教诲孩子,说教孩子才是教育孩子。其实在日常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当家长们不在家的时候,都是在教育孩子。家长们怎样穿衣服,怎样跟别人讲话,怎样表示欢欣和不悦,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书……所有这一切,对孩子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不要以为能在孩子面前灌输一些大道理,孩子就什麽都学会了;更不能在孩子面前说上一套,实际上做的又是另一套,虽然崭时没有被孩子识破,但孩子的眼睛真实的看到,他们往往会以实际行动为取舍。

家长应该注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更应以身示范,让孩子学会爱别人。家庭情感教育应融入日常生活,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开始,同时,家长要为孩子创设一个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长辈间、邻里间互敬互爱,家里人尊老爱幼,让幼儿从小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因为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地使孩子的心灵得到健康的情感熏陶,逐渐养成良好的家庭情感。

2.4.父亲角色的观点,认为家庭情感教育只是母亲的责任

    很多人有一种通俗的观念,大都认为子女教育主要是母亲的责任。多数父亲认为我给孩子赚了很多的钱,买好多的玩具,吃更好的饭菜,进更好的学校,接受更好的教育,享受更多的精神快乐就是对孩子的爱。恕不知抽出时间陪陪孩子才是最真切的爱,而且是家庭情感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假如家长能稍微停一停匆忙的脚步,每天多陪孩子1—3个小时,感受一下与孩子相处所带来意想不到的喜悦,父母就不难发现,这不仅有利于孩子的心理成长与情感教育,而且也会有利于家长的身心健康。

    父亲是男孩、女孩心里的靶标;很多父亲都不了解孩子是多么需要父亲,坐梦都想得到更多的父爱;希望父亲能多给他们一点时间或多陪他们一会儿。其实父亲每天陪孩子1—3个小时,还会对孩子的人格塑造产生巨大的影响。有关统计表明,平均每天能与父母共处两个小时以上的孩子,要比其它同龄的孩子智商高、情商高,这样会让男孩更像小男子汉,让女孩长大以后更懂得如何与异性交往。父亲为社会为家庭所付出的责任感的表率与楷模作用,都会在孩子的心目中树立起一种无形的榜样,父亲就像是一座大山那样伟岸。

    做孩子对父亲的要求并不高,每当您给孩子一个亲密的拥抱、一个幸福的微笑、一个关注的眼神、一次倾心的交谈,甚至是一次适时的批评都会让孩子感觉到你爱他,在关注他,孩子最怕的是父亲对他不理不睬,甚至采取冷眼察看。家长切记;做父亲的永远是孩子的肩膀、脊梁、主心骨、避风港,是孩子生命的源泉。

3.家庭情感教育在孩子心理成长期的重要作用

    善良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失去的将永远无法弥补。正是孩子的童年,父母对孩子关爱过头了,变成了溺爱,孩子平时要什么就给买什么。给孩子的零花钱是有求必应;为了让孩子在同学面前“摆阔气”,有的家长不惜辉金到饭店为孩子举行生日宴会、升学庆贺;为了让孩子学习好,不仅吃好穿好,而且不让孩子参加任何家庭的劳动,更有甚者,为了孩子“讲卫生”代孩子洗这洗那,这种爱是对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一种不负责任做法。父母对孩子过分的爱,不仅不能让孩子学会爱,反而会使孩子觉得自己就是家庭的中心,家长的所做都是应该,从小认定自己的社会角色如此重要,家长扮演的都是配角,进而变得自私,甚至变得冷漠、无情。孩子得到父母太多的爱,以至于让他们觉的被人爱是天经地义的,是不要自己付出任何代价的,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应该为别人付出一点“爱心”,为父母、为朋友付出一点情感,一旦他们的利益受到丝毫损失,他们就会采用一切手段维护自己的“利益”而从来不为别人考虑。在我们的社会中,“孩子弑杀父母,博士杀死导师、师弟,情人相互仇杀,这类事情还少吗”?所以,在诸多的案例中,不是孩子冷漠,而是因为孩子长期缺乏家庭的情感教育,孩子形成了在情感上只知获取,不知给予,心中无他人,事事以自我为中心的缺点。与情感缺失相应的自私、自负、禁不起挫折,自高、自大,爱慕虚荣等一系列非智力因素的缺陷就都形成了。缺乏情感教育的人,从小对人对事淡漠无情,长大后就不可能与人和平共事,也不可能对家庭、对事业、对国家有责任感。缺乏情感教育,漠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实际上就是我们家庭情感教育的失败,是我们必须密切关注的问题。

正因为善良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因此父母亲必须重视从小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情感教育。

    首先,家长要理解,孩子情感的多元性。国内外的许多研究资料表明:孩子在幼儿时期有很多情感需要,这些情感包括爱与被爱的需要;归属集体的需要;摆脱过失感的需要;克服胆怯的需要。这些情感需要的满足,对于成长发育中的孩子来说十分重要的。

    其次,家长要尝试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培养孩子的情感,使孩子懂得每获得一份情感,都要靠自己的努力。情感是双向的,而不是毫无原则的。一位母亲介绍了她的教子经验。她说,儿子三岁多,单位分了成厢的芦柑,味道很不错,每次吃的时候家长就让孩子给大家发,最大的给爸爸或者给妈妈,最小的给自己,通过分芦柑这个小小的活动,锻炼孩子心中有他人,利益分配时想着他人。

    第三,培养孩子情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家长要在家庭情感培养中把握爱而有度,严而有情,张驰相继,宽严相济,从而促进孩子多元情感的养成。另外家长还必须和学校、社区结合起来,使孩子得到家庭、学校、社区的关爱,同时产生对家庭、学校、社会的责任感。

4.家庭情感教育在孩子自主性素质培养中的应用

4.1、构建自信的情感情绪背景

    人脑的任何复杂的高级思维活动都在一定的情绪背景上进行,并且情感受情绪背景的影响。对于孩子来说,学习是一种复杂的艰巨的智力活动,需要积极情绪的支持。孩子尤其需要有一个自信的情感情绪背景,以利于他们在生活中勇敢地战胜困难。

     自信的情感情绪背景的形成,孩子要能感受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相结合的评价,靠自身实践的成功体验产生对自身力量的认识和自豪感。

4.2、激励自强的向上动机

    积极向上的动机是孩子成长的内驱动力。而情感情绪又是驱动力的强大源泉。情感情绪的产生不是单纯地决定于外界刺激和机体内部的生理变化,而是外部刺激、机体的生理变化和认知过程这三种信息的组合和相互作用的结果。认知因素既有过去的经验所储存的有关信息,也有在当时情境中所知觉到的事实,凭借这两者对一种模糊的、未经分化的情绪状态进行解释,才能决定当时的情绪体验。可见,情感情绪的体验是刺激因素、生理因素和认知因素这三种信息输入的整合作用的结果。认知因素在个人的情感情绪反映中起特别重要的作用。例如,孩子在过去的经验中曾遇到上课举手回答,答错了问题,还能得到老师的谅解和鼓励,回忆过去经验,对当前作出评估,今后便能泰然自若地举手争取回答问题,并无发生恐惧和惊慌的情感情绪表现。

4.3,导入崭新的情感发展阶段

    情感和认知过程的结合,有利于将孩子的心理发展不断地导入崭新的发展阶段,情感推动着认知的活动,认知促进情感的分化、升华,两个过程的结合会产生"总体大于部分"的效应。家长要善于观察孩子的具体情况,提出相应的情感和认知结合的方法,把孩子心理的发展引向主动发展的新阶段。

4.4、掌握家庭情感的理解、辨认

    对来自家庭情感的理解和辨认,和认知过程不同,理解与艺术有相通之处,只有在个人心境的反应中中才能出现。让孩子掌握对家人、对他人、对自己情感的理解和辨认,是非常重要的。要让孩子学会尽可能从他人的成长过程和生活环境去理解他们,当然理解他人总是要依靠自己的生活经验加以判断。所以理解和辨认他人情感的过程,也是再一次体验自己人生发展的过程,发现自我、改善自我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培养自主性素质的过程。

4.5、发展自觉的主动情感体验

    家庭情感教育不仅应该关心孩子是否有知识,更应关心孩子是否有体验,要了解孩子从中体验到了什么,应追求什么样的体验,以及如何感觉自己的体验。不但要帮助孩子学会总结日常时候中的被动情感体验的经验,更重要的是掌握主动情感亲情体验的方法,即用自觉的改变自己的方法去进行新的不断的体验。

4.6、调控自身的行为态度

    培养每一个孩子调节控制自身的行为态度,自然需要他们对是非有正确的认识,但是又不能只靠理智的认识,如果他们有逆反心理,就会明知不对,也要"顽抗到底"。如果能用情感激起他们自强自尊的情感,就会出现情通理顺的效果。另一方面,要教会孩子既不随便发泄、又不长期抑制自己的情绪,要针对具体的情况和具体的问题,在发泄和抑制之间做出合理的选择。要达到这种程度,自然也需要具备较高的认知水平。

4.7、追求崇高的理想愿望

    只有人类能够超越现实,提出自己的超前预设,这就是理想和愿望。人类的现实的物资生活是有限的,追求理想信仰成为一种在自我肯定自我完善中的精神享受。作为一个具有自主性素质的孩子,也应该在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矛盾中取得发展。

    情感的发展将会达到既具有生理心理形式,而又超越时空界限的程度,反映人类的更普遍、更进步的观念。

4.8、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道德情操是高认知和高情感的产物。它不是从外表强加的,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为了寻求更高的境界,他们宁可承受痛苦的感受,因为他们能在痛苦之后,会因为自己在这个过程构建他们内心的道德需要中体现出来的改造世界和改造自己的本质力量而感到自豪,感到崇高。

    对孩子从小进行的道德情操的教育,应该从移情开始,从认知和情感两个渠道上不断地提高层次,使道德成为他们的内心需要,而不是外部强加给自己的约束。

4.9、引发独特的创造火花

    创造当然需要博大精深的学识,但是也需要良好的心境和情感的冲动。良好的心境好象是把人的所有的储备都激活了,一个个"整装待发";而情感冲动,则好象是聚集在一起的一股强大的电流,有力地连接起各个激活的闪光点,使其迸发出独特的火花。

4.10、塑造完满的主体人格

    家庭情感教育根本的任务就是培养人对价值的感受和体验,通过情动与感受,到体验与理解,与理性的认知相结合,构建自己的价值体系,塑造完满的主体人格。在这种完满的人格中,自主性素质是孩子们的核心素质,他们追求的是符合社会进步价值的自我价值。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家庭情感教育,“情商成才”的观点流行一时。有人认为:人的成功,20%靠智力,80%靠情商;也有人认为:人的成功,20%靠智力,20%靠机遇,60%靠情商。不管情商占多大比重,情商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因此,我们的家长要通过家庭情感教育,从小给孩子上好家庭情感教育这一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