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思维的举国体制
(2011-06-08 15:14:12)
标签:
李娜法网举国体制斯齐亚沃尼孙晋芳 |
分类: 方遒挥斥文字扬 |
2011年6月4日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记住的日子,中国网球选手李娜夺得了法网女单冠军,那天整个中国欢腾,据统计通过电视转播观看比赛的中国观众人数达到1亿。人们的关注和李娜夺冠后的欢腾背后有其不同寻常的意义,李娜作为中国体育举国体制外的选手能不能在世界级大赛上有所作为是她得到如此多国人眷顾的原因。很好,李娜夺冠了,人们的欢腾既是对这位中国姑娘的由衷祝福也是对体育举国体制的质疑。
6月4日的决赛我从头到尾看了,李娜赢得毫无悬念,只是在第二盘中的一段时间里有些不顺利,但纵观全赛李娜完全控制了对手的情绪限制了对手的技术发挥。第二盘里有个小细节,李娜的一个球的落点产生了争议,斯基亚沃尼与裁判争执半天,但最后裁判将球判为界内,原本在第二盘打得顺风顺水的斯齐亚沃尼便自此一路败北,直至卫冕之役功败垂成。赛后听到这样的议论,说由于那个球的判罚影响了斯的心情,致使她败北,李娜有些胜之不武。此论调听起来有道理,但是一个优秀的运动员对于自己比赛中的心理应该有强大的掌控能力,如果因为一球之争影响了自己接下来的比赛说明这个运动员还不足够优秀。反观李娜,在整个比赛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心理情绪使得技术总能发挥到最好水平,最终赢得了法网冠军,仅就这场比赛而言,她比斯齐亚沃尼更加优秀,所以赢得比赛可谓当之无愧。
李娜的夺冠引起了大众对举国体制的热议,体制内的人也对举国体制提出质疑,在网络上第一个做出反映的就是奥运体操冠军陈一冰,作为体制本身的受益者出来质疑当然更有说服力,至于广大民众对举国体制更是大加挞伐。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在总结大会上奥委会主席刘鹏还信誓旦旦地说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体育举国体制之路,刚过去3年不到,举国体制因为李娜的夺冠被大家广泛质疑,这是民众的进步,同时我也看到对民众的反响官方没有制止或发表不同意见,这也是官方的进步,可见举国体制确实到了该质疑的时候。但是在广大民主的质疑中很有一些问题,目前为止我看到的质疑只集中在这种体制对运动员的束缚,大家一致认为如果摆脱举国体制,运动员可以取得更好的成绩,在国际比赛上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摆脱体制当然解除了对运动员的束缚,但是是否取得更辉煌的成绩还需让摆脱举国体制以后的成绩说话,我所讲的质疑中存在的问题不是指此,我所说的问题是指大众质疑的着眼点不对。一个国家体育的强大应该建立在整个国民体质增强的基础上,如果为了某些运动员的强大牺牲整个国民的体质,那么那样的强大是不可持续的,最终会带来恶果。中国体育的举国体制根本问题不在于是否能让运动员摆脱束缚是否能取得更好的运动成绩,它的根本问题在于剥夺了大众身体素质的增强,拿本应用来增强广大国民身体素质的钱集中去培养尖端运动员,让他们在国际体育赛事中摘金夺银,说白了这是国家的一项面子工程。建国之初到80年代初其实不是这样,我清楚记得在小时候我们常常喊的和国家宣传的口号还是“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这个口号现在的年轻人看起来有点老土,但这正是一个国家体育部门应该做的事情,一个国家的体育部应该以增强人民的体质作为目标和根本任务而非在国际比赛上摘金夺银,现在我们的体委正好相反。这个变化我印象中是84年奥运会后逐渐形成的,尤其2000年奥运之后,国家体委明确提出体委的主要任务是保证国际大赛特别是奥运会上金牌的取得。于是我们看到在我国运动员国际赛事上频频夺冠的同时整体国民尤其是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呈逐年下降趋势。我们是以杀鸡取卵的方式取得了国际赛事上竞技成绩的节节高,长此以往国民身体素质的下降必然会带来对国家发展的制约。一个国家的强大不在于运动员的成绩,在于国民的素质,我所讲的素质是指包括身体素质在内的一切素质,人的素质提高国家才有强大的可能,只有不甚强大的国家才对某个或某几个人在某一领域的突出成绩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将之放在显微镜下无限放大。我们在前些年总说美国正在衰落,这结论对不对姑且不论,但是美国衰落论是有一些苗头的,我们看到2008年奥运会美国人菲尔普斯独获8金,这引起了全体美国人包括布什总统的集体追捧,当一个国家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人身上并将之奉为英雄时,最起码在某个方面确实说明了这个国家的衰落。我们国家正是一个集体关注并将奥运冠军奉为英雄的国家,这正说明我们的不够强大。李娜夺冠后我国广大民众对举国体制的质疑的着眼点的偏差表明我们在语言上虽然质疑了举国体制,但我们思维还是举国体制的思维,我们还没有走出“体育英雄、多拿冠军”这类在举国体制下潜移默化进入我们思维意识里的窠臼,而这也正说明我们的素质依然不高。
与以往的经验相反,在李娜事件中我反而看到了官方素质有所提升。曾经记得08年奥运会后凤凰卫视中文台采访李娜,李娜讲到2003年左右她对是否继续从事网球事业举棋不定,那时刚刚调任网管中心主任的孙晋芳找她谈话说:“你不要顾虑其他太多,只应多想想自己,考虑自己的将来。”2008年奥运会后孙晋芳又锐意改革,允许旗下四员大将脱离国家队而自由单飞,可以说没有孙晋芳这样的开明官员就没有李娜的今日,诚然在2005年李娜炮轰举国体制后孙晋芳发表了诸如“李娜思想境界差,不能代表中国打奥运”这类的表态,且不说孙晋芳发言批评李娜后立即为她找了私人教练允许她和教练一对一地进行训练。即使后来孙没有为李娜找私人教练的举动,你让一个处在体制内的体育官员在那个时候又能怎么说呢?李娜这次法网夺冠后,官方对民众言论的不加干涉也表明的官方的开明与进步,这是令人可喜的现象。官方都能不断进步,我希望我们的民众能够不输于官方,摆脱举国体制对我们的思维束缚。
李娜的夺冠引起了大众对举国体制的热议,体制内的人也对举国体制提出质疑,在网络上第一个做出反映的就是奥运体操冠军陈一冰,作为体制本身的受益者出来质疑当然更有说服力,至于广大民众对举国体制更是大加挞伐。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在总结大会上奥委会主席刘鹏还信誓旦旦地说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体育举国体制之路,刚过去3年不到,举国体制因为李娜的夺冠被大家广泛质疑,这是民众的进步,同时我也看到对民众的反响官方没有制止或发表不同意见,这也是官方的进步,可见举国体制确实到了该质疑的时候。但是在广大民主的质疑中很有一些问题,目前为止我看到的质疑只集中在这种体制对运动员的束缚,大家一致认为如果摆脱举国体制,运动员可以取得更好的成绩,在国际比赛上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摆脱体制当然解除了对运动员的束缚,但是是否取得更辉煌的成绩还需让摆脱举国体制以后的成绩说话,我所讲的质疑中存在的问题不是指此,我所说的问题是指大众质疑的着眼点不对。一个国家体育的强大应该建立在整个国民体质增强的基础上,如果为了某些运动员的强大牺牲整个国民的体质,那么那样的强大是不可持续的,最终会带来恶果。中国体育的举国体制根本问题不在于是否能让运动员摆脱束缚是否能取得更好的运动成绩,它的根本问题在于剥夺了大众身体素质的增强,拿本应用来增强广大国民身体素质的钱集中去培养尖端运动员,让他们在国际体育赛事中摘金夺银,说白了这是国家的一项面子工程。建国之初到80年代初其实不是这样,我清楚记得在小时候我们常常喊的和国家宣传的口号还是“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这个口号现在的年轻人看起来有点老土,但这正是一个国家体育部门应该做的事情,一个国家的体育部应该以增强人民的体质作为目标和根本任务而非在国际比赛上摘金夺银,现在我们的体委正好相反。这个变化我印象中是84年奥运会后逐渐形成的,尤其2000年奥运之后,国家体委明确提出体委的主要任务是保证国际大赛特别是奥运会上金牌的取得。于是我们看到在我国运动员国际赛事上频频夺冠的同时整体国民尤其是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呈逐年下降趋势。我们是以杀鸡取卵的方式取得了国际赛事上竞技成绩的节节高,长此以往国民身体素质的下降必然会带来对国家发展的制约。一个国家的强大不在于运动员的成绩,在于国民的素质,我所讲的素质是指包括身体素质在内的一切素质,人的素质提高国家才有强大的可能,只有不甚强大的国家才对某个或某几个人在某一领域的突出成绩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将之放在显微镜下无限放大。我们在前些年总说美国正在衰落,这结论对不对姑且不论,但是美国衰落论是有一些苗头的,我们看到2008年奥运会美国人菲尔普斯独获8金,这引起了全体美国人包括布什总统的集体追捧,当一个国家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人身上并将之奉为英雄时,最起码在某个方面确实说明了这个国家的衰落。我们国家正是一个集体关注并将奥运冠军奉为英雄的国家,这正说明我们的不够强大。李娜夺冠后我国广大民众对举国体制的质疑的着眼点的偏差表明我们在语言上虽然质疑了举国体制,但我们思维还是举国体制的思维,我们还没有走出“体育英雄、多拿冠军”这类在举国体制下潜移默化进入我们思维意识里的窠臼,而这也正说明我们的素质依然不高。
与以往的经验相反,在李娜事件中我反而看到了官方素质有所提升。曾经记得08年奥运会后凤凰卫视中文台采访李娜,李娜讲到2003年左右她对是否继续从事网球事业举棋不定,那时刚刚调任网管中心主任的孙晋芳找她谈话说:“你不要顾虑其他太多,只应多想想自己,考虑自己的将来。”2008年奥运会后孙晋芳又锐意改革,允许旗下四员大将脱离国家队而自由单飞,可以说没有孙晋芳这样的开明官员就没有李娜的今日,诚然在2005年李娜炮轰举国体制后孙晋芳发表了诸如“李娜思想境界差,不能代表中国打奥运”这类的表态,且不说孙晋芳发言批评李娜后立即为她找了私人教练允许她和教练一对一地进行训练。即使后来孙没有为李娜找私人教练的举动,你让一个处在体制内的体育官员在那个时候又能怎么说呢?李娜这次法网夺冠后,官方对民众言论的不加干涉也表明的官方的开明与进步,这是令人可喜的现象。官方都能不断进步,我希望我们的民众能够不输于官方,摆脱举国体制对我们的思维束缚。
前一篇:空调公交没空调
后一篇:李玉声一人托住整场纪念郝寿臣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