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陪衬小麟童先生的武生戏

(2010-12-05 16:34:29)
标签:

李元霸

小麟童

奚中路

四平山

李玉声

分类: 京腔京韵情自雅

自从北京菊声社成立以来看了不少好戏,菊声社的张老板自小喜爱京剧,后来机缘巧合与武生大家李万春有些往来,对武生也就颇多关注,这种友谊一直持续到如今。后来不知道张老板怎么和奚中路先生认识的,就一直对他很上心,自北京菊声社成立以来几乎是每年组织一次演出,演出主角自然是奚中路先生,从此我们这些爱看武生戏的人跟着沾光看了不少多年不见的好戏,比如《青石山》、《状元印》和这次的《四平山》。我们一帮因戏结缘的朋友平时各自忙各自的没什么时间往来,只有菊声社组织演出时大家都过来看,也顺势成就了我们的聚会畅谈。这次演出也这样,蓝姐从台湾来了,暗流从石家庄来了,爱高和十七从天津来了,还有北京青年京剧社的朋友也来了,所以这次看到的朋友不少,可以说是一次大聚会。演出完了去后台,向张先生道谢,刀刀说:“谢谢您的戏。”张先生说:“戏好?好咱们就每年来一次。”菊声社要是每年一次可真是我等大幸,不过这戏码上要仔细斟酌,这些年的戏除了有奚先生外还有奚先生几年前拜的李玉声老师和其侄李孟嘉,至于和张先生交好的李万春家的后人也次次不落,这么多人如果还那么几出来回演当然看来看去总有看倒胃口的一天,最好多演点不常看到的戏,不过现在排出新戏也很困难,总之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才能维持住菊声社这几年来攒下来的声望。远的不指望了,我就希望在张先生的大力扶植下能把一大出《马超》攒出来,这话说起来也有好几年了。

 

本次的菊声社演出在11月20日的梅兰芳大剧院,戏码是《四平山》、《白猿教刀》、《跑城》和《挑华车》。前面垫场有裘芸和何云伟的对唱,中间串场是王玥波的评书《四平山》,整台节目主持是杨立新。裘芸和何云伟对唱的时候我在后台没看到。后台我找了一圈没看见奚中路老师,后来一个人告诉我在楼下呢,我下楼在一个房间里看见一个花脸演员正给他勾脸呢。《四平山》李元霸的脸是雷公脸,给奚先生勾脸这位看来手法不错,脸勾得漂亮,估计是李阳但我没见过李阳本尊也不确定。奚先生上次演《状元印》的脸就是李阳给勾的,其实他自己勾脸也属于一等,只不过他老觉得李阳勾得更好,就偏劳李阳了。奚老师指着旁边伺候的郝帅说:“把东西给他。”我把约好给他带的东西给了郝帅后就进剧院看戏了。进去找好地方坐定,往台上观看,正好是王玥波评书《四平山》。原来在电视上没看过他的评书,只是知道他拜了连丽如学评书,这次在现场得见也算偶得。王的评书属于老派,铺平垫稳来龙去脉全不落下,不过在书场这么说行,您在这样的场合这么说就有点招人烦了,以至于后来底下有观众都哄起来了。王玥波见势不好,找了个肯綮结束了评书这才开始这次演出的主菜——京剧。《四平山》没从头演,一开始就是李元霸出兵。这戏几年前看过侯少奎先生的,这次正好有些比较。总地来说奚先生把李元霸算是顺顺利利演下来了,但少了股横劲和狠劲。李元霸在《隋唐演义》和戏曲中是个半傻人物,力大无穷,在《隋唐演义》的十三杰中排名第一,因此除了性格上的傻外还要在动作上体现出横劲和狠劲,比如每个动作的收势,也就是从动态到静态一定要一下子完成不能拖泥带水,这方面奚先生表现有些欠缺。至于性格上的傻,他表现得颇具声色。侯少奎先生嗓子高亢,身形巨大,一出场不用怎么动就是李元霸这个人物,所谓像不像三分样。奚中路先生吃亏就吃亏在这个地方,嗓子不行,身量也比较小,这个人物一出来就显得比侯少奎略逊一筹。有些小细节上他们二位演法也有不同,比如在秦琼第一次和李元霸疆场对面后,秦琼报名后侯先生的演法比较有“戏”,本来双手持锤两臂成弓形子午像站立的李元霸在口里“啊”的同时两臂如脱臼一般下垂整个身体也想破了的气球一样松懈下来,嘴里的那个“啊”字透着失望,同时脸上也配以失望表情,让人看来忍俊不禁。这个情节奚先生演的相对简单,一个“啊”字了事,让人觉得不甚过瘾。在秦琼与李元霸二次见面时,李元霸给秦琼捋枪这一细节他们二位倒是比较一致,但都不如傅德威先生细致,傅先生的这个动作从捡枪到看枪、压枪、捋枪一系列动作清晰且一气呵成,捋枪时是从枪攥一致捋到枪缨。别小瞧这个细节,对于表现李元霸的傻实诚有很妙的点睛之功,这方面我认为傅先生表现得很好,不过一个师傅一个传授,奚先生和侯先生简略的演法有出处也未可知。第二出是《白猿教刀》,由李阳鸣和李继春哥俩演,这堂哥俩虽是一祖之孙,但台上太不一样了,李继春身上的不中看我都懒得说,李阳鸣相对好得多,看来是不是跟爷爷在一块长起来就是不一样。不过那天李阳鸣嗓子一会儿叫天一会唐老鸭的让人听着着实觉得他不是在唱戏是在练高底转换的发声法门,这也对,反正这戏他头次明场,也算是练习了,对年轻人要求不能太高,人家这戏别的地方都不错,就练练发声咱观众也就忍了吧。第三出是小麟童先生的《跑城》,我认为那天的戏都给小麟童先生一个人演了,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一上台神采奕奕,唱、身段、台步、圆场无一不好,难得的是对观众情绪的控制完全在老先生的把握之中,观众被小麟童先生控制得想让你静静地看你就得静静地看,想让你叫好你就不得不叫好,这真是功夫啊!看完之后真让我有叹为观止之感,据说当初小麟童先生得到过师爷麒麟童先生的亲炙,看来受没受过名家亲自指点就是不一样。这戏演完后是张幼麟、奚中路和李玉声的《三挑华车》,张先生的起霸闹帐、奚中路中间、李玉声先生最后挑车。张先生的起霸好看,一招一式中规中矩并且很到位,挑不出什么毛病。但张先生最大的毛病就在这里,没有劲,这个“劲”不是外在的力度,而是内劲,源于内而形于外的东西。动作规矩到位对京剧演员来说只是比较早期的要求,一个京剧演员到了一定的年龄追求的就不是这个了,随着年龄和功力的增长,对于“劲”的要求就自然体现出来了,张先生如今年过五旬,还是看不出“劲”来,未免遗憾。在闹帐一折中张先生把高宠的思想变化表现得很好,这是他的优点。奚中路老师中间部分演的一如既往地好,每个动作和亮相都有一种美感,看戏的时候旁边的王剑利说:“你看奚中路表情多好!”“什么表情?”我问。“没表情。”我以为他这是在讽刺奚老师刚想笑,他接着说,“就是因为没表情才好,战场上双方对敌生死想见,怎么能有表情?而且奚中路这个没表情也显得很酷。”他说得对,正因为没表情才真实,这才体现出演员对角色和典型环境理解得到位。最后李玉声先生挑车,改动不少。比如不摔岔了,七十岁的人不摔也就不摔了,但别的改动我不太能接受,比如让华车从山上下来挑,不知道出处何在?比如把原来的一段唱拆成几节唱,显得比较碎。不过身上和脚底下都很溜,功夫的深厚一看可知。他的这些改动我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年纪所致,所以我觉得这么大年纪了,以后还是别演这么累的折子为好,李先生的《闹帐》也很有特色,他还不如演《闹帐》呢。需要一说的是《挑华车》的班子,太松懈了,一个个没精打采的,还有那个演金兀朮的,金兀朮败阵后本应该上山说:“华车伺候”,但当天演出这位爷连山都没上就华车伺候了,这么演戏倒是真省劲了。

 

戏结束的时候已经11点15了,我们本来要走的,但想想这次戏承了东家张先生的不少情,就一大帮一起去后台给他道谢去。张先生在后台一会跟这个道道辛苦一会招呼下那个,看着他太忙我们也没有过多打搅,到了个谢就出来了。在梅兰芳大剧院门口我们看看时间已经11点40左右,刀刀问:“咱是找地方坐坐还是回家呢?”我说:“我都行,随便。”“咱石头剪子布吧,我赢了咱坐坐,你赢了回家。”“几把?”“一把。”石头剪子布的结果是我赢了,于是我们几个朋友就各回各家去了。

转过天来随手打开京剧艺术网站看看有没有照片评论之类,还真看见了一个帖子评论20日的戏,一楼一楼地看下来大部分都对这次演出持正面评论,也有对个别演员有些许微词。有一楼评论演员表演时说奚中路在观战时没有表情,在这样的情景下应该做戏,甚至应该不时站起张望以示对山下战况的关注。这种评论听来有理但稍微有些外行,但凡演戏一要合情二要合理,情是剧情,理是戏理,在京剧舞台上戏理要大过剧情。在观战一折中从剧情上讲高宠固然应该脸上做戏甚至不时站起观战,但从戏理上讲不能如此,盖因此时卖的是岳飞和金兀朮的对战把子,如高宠这时做戏无疑是夺戏了。再者从演员方面讲,一出戏的主演不能什么地方都卯着劲,总要有歇功的时候,攒着劲到该用的时候用,观战一折正是主演歇工的时候,这既是为了攒劲留给后面的大战,也是为后面的大战做铺垫——前弛后张,张弛有度也是演戏之道,是戏理。演戏很难,一个演员的艺术素养全体现在他演戏时的表现上了,要体现剧情,更重要的是懂戏理,只顾剧情不懂戏理的演员是有很大提升空间的演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