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李元霸长安四平山此戏宋体 |
分类: 京腔京韵情自雅 |
最早看《四平山》是在电视上,那是小王桂卿先生晚霞工程中的剧目之一,因为对此戏原本没有什么印象,也就稀里糊涂地看了下来,好与不好完全不知道。再看此戏时是去年在上海休假的时候,来到奚中路老师家中看傅德威先生的《四平山》,傅先生的东西自然是没得说,是尚和玉先生亲传。然后看了奚中路老师的此戏,奚老师此戏传自贺永华先生,看得出来模子是完全刻出来了,动作、俏头该有的也全都有,难得的是李元霸的傻劲演来真是神来之笔,想想也对,这和他本人竟有些相似。但并非没有缺点,他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表现出李元霸的骠悍。
此戏因涉及人物众多,所需行头、砌末亦是不少,又因主角应功勾脸武生或武花脸,所以极少上演。本没想到能看到舞台上的《四平山》,没想到此次北昆挟“昆曲进校园”活动之余绪和侯少奎示范演出之声威将此戏展演于长安大戏院。早在一个月前知道此事的我激动不已,于是托付杨宁兄买了票,于昨日啸聚于长安二楼观摩之。观看此戏目的有四:一是比较与以前看过的三个版本的异同,二是欣赏侯少奎先生的舞台风范,三是揣摩侯氏一脉的尚派此戏是否有些新意,四是作为日后对后辈的谈资。最后这条稍有无耻之嫌。
侯少奎先生的李元霸在《四平山》的第一个出场就赢得了全场的掌声,掌声长达一分钟,而且在鼓掌声开始后的20多秒钟时曾一度稀疏下来,但在不知哪位仁兄的喊好声中,又一次热烈了起来。当然全仗侯先生的舞台风范和他此时在戏曲界的地位了。抛开后者不说,单说他的出场,肃穆而有威,上身一丝不动,李元霸的身份气度全都显现无遗。戏继续地演着,侯少奎先生台风真是非同寻常,老艺术家的份儿和功力全都出来了。由于年纪的原因,侯先生有的动作幅度减小,有的动作干脆略掉,开打动作也略显缓慢,跺泥较低,而且跺泥与此后的脚下动作衔接稍显凌乱。不过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以67岁高龄上演如此繁重的剧目真是难为他了,另外我稍嫌不满的是侯先生此戏的唱念不是按武花脸的发声方法,而是纯武生的发声方法,并且嗓子稍左表现李元霸混浊懵愣的花脸炸音完全没有,这些缺点可不是因为年纪大造成的。再有印象深刻的不如傅德威先生之处就是给秦琼捋枪时,动作交待不清,草草了事,捋枪本身的动作也象征性地一捋而已。之所以我对此印象深刻是因为看傅先生的录像时,他的这个动作从捡枪到看枪、压枪、捋枪一系列动作连贯而清楚,而且捋枪时从枪攥一直捋到枪缨。不过好在侯先生此次演出没有如上台前司仪所托付观众的那样出现什么事故。总地来说,侯先生的舞台上大部分动作交待还算清楚,干净利索,虽有拖泥带水但还算可以忍受。他在后面唱牌子的部分舞蹈而歌竟惊人的以如此高龄唱满了全部的牌子,这些都让我感叹于老艺术家的唱功深厚。当然也就是他这个年代的人来讲了,比他还老的那一辈先生各方面功力比他要深厚许多了,傅先生此戏的舞台录像拍摄时比此时的侯先生年纪还要大,但一看就看出功力要比侯深厚许多了。不过相对于现在演员来讲侯先生此次演出时显出的气度与分量是年轻人所不能及的。这些东西是在深厚的功底基础上岁月流逝所自然形成的,年轻人学也学不来。还有,候先生的脸勾得很好。略显不足的是李元霸的傻气候先生演来稍逊。演出结束谢幕时侯先生累得被饰演裴元庆的王锋搀扶着鞠躬受花,在观众们疯狂的鼓掌和喊好声中侯先生拿过话筒:“感谢观众朋友们捧场来看我的演出,年纪大了,演得好与不好您多原谅,谢谢,祝观众朋友们工作顺利,生活愉快!”这番发自心底的谦恭态度又激起了观众们更加热烈的掌声与喊好声。
这次的意外收获是发现了一个绝对可以称得上角胚子的好武生,北昆的王锋。他演的裴元庆出场后的起霸令我就眼前一亮,我当时激动得忙从旁边锦衣夜行的手中夺过戏单子翻看裴元庆的饰演者,并一边看一边对锦衣夜行赞扬王锋的好并惋惜地说:“这么好的角儿怎么没名气呀!”。没想到我的话也惊动了坐在我左边的一位老先生,他对我低声说:“他去年刚从中戏毕业,然后被分到了北昆。”这时我才想起演出前我在后台看候先生勾脸时听到他夸了一下王锋,原来候先生也如此看重这个年轻人。不过也难怪,王锋是绝对的角胚子,身上漂亮,也有角的光彩,起霸太有份儿了,如他这样的年轻人起霸能起得如此好是我活到现在仅见的,而且动作规矩,台上沉稳,奚中路在他这个年纪未必强于他。还有一点就是这小伙子扮相极佳,真是粉琢玉雕的一般,估计女孩子们看见全都得大流口水了。我和锦衣夜行在看台上一劲儿给他鼓掌,从锦衣夜行的目光和脸上洋溢的光彩中我看出了女孩子的好色本相。好角毕竟是好角,在散戏之后的交流中,杨宁和在大学任教的刘老师也都对王锋赞不绝口。
看完戏我、锦衣夜行和刘老师与杨宁道别,我们仨一路回到他们工作和学习的学校道别,我一个人从他们的学校向家走去,步行路上给奚老师发了几条观后感的短信,不知道他看了这些短信后是什么反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