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门头沟宋体美好时光句型旧知识 |
分类: 偶寄闲情醉浮生 |
“是老了,呵呵!”李老师豪爽地笑着,这是两个礼拜前的一个晚上路上碰见李老师,他见到我的所说的第一句话,然后问:“孙桑,有30了么?”“还有30了么,都33了”我答道。李老师凑到我面前给我相了半分钟的面:“哦,是么?上学那会儿才20哈?”“可不,现在不行了。”我回答。其实,我没好意思说,李老师也老了,那天见到他豪爽大笑的时候眼角眉梢的皱纹堆积起来如同一沓层次分明的A4纸,还有他的额头皱纹也显示了岁月刻刀的毫不留情,岁月在他额头刻下了星月轮转的印痕。我和他同上电梯,他在7层下了,看着他约略佝偻的背影我心里也有些酸楚的味道,我们都老了,尤其是老师,他已经是老头模样了。
老师不是什么社会名流,只是一介书生,这辈子没人会为他著书立传,但是作为学生的我有必要回忆一下他,权作老师的小传吧。李老师接手我们班好像是在一年级的下半学期,那时候懵懂的我们觉得这么一个五大三粗的老师肚子里不会有什么墨水的。李老师1米83的个头,身体魁梧,说话黄钟大吕,并时常伴以爽朗的笑声,如果不相识的人一定没有一个会把他当作大学老师的,他的外貌性格如同北京门头沟的矿工。不过只一节课,这个“矿工”便把我折服了,当然还有全班。他的词例讲述细致,例句精准,常常能在细微处把同意词之间的精微区别清楚地表述出来。句型操练时旁征博引,常能把一个句型中涉及的其他同结构句型加入教学,让学生开阔眼界。李老师注重口语练习,在课堂上有些句型与在口语中的表述不一样,他便告诉我们口语中的表述方法并让我们加以操练,并且说:“考试的时候你们按口语说法作答我也不会扣你们分的,毕竟你们将来大多数不会做笔译的。”总之,老师总是在我们可以接受的程度下教给我们尽量多的东西。为了让我们加深记忆,在相关的新知识教学中只要有重要的旧知识体现,他总是顺便带领我们温习旧知识,这样真正做到了温故知新。李老师从不在学生面前回避自己的家庭,记得有一次跟我们谈到师母,便跟我们们大谈当初如何追她的,并且告诉我们师母的学习比他强多了。还有他的孩子,当时他的女儿正上小学五年级,但是他说女儿已经1米7了,我们不由一阵惊呼,老师笑着说:“可别再长了,要不找不到对象了。”我们又被逗得一阵欢笑。他能喝酒,一次课堂上说:“我是个酒腻子,能喝。你们男同学也要练酒量,没有酒量的男人不是真正的男子汉”就凭这句话,他得到了我们男同学热烈的拥护。一次上课,老师穿得略为邋遢,我们表达了不满,老师先向我们道歉,并说明穿成这样的原因,随后调侃:“上学的时候我算是比较干净的,每礼拜总要洗一次衣服,我们宿舍有一同学,从来不洗衣服,他换下来的衣服都堆在床下的一个大盆里,身上的穿脏了,就从盆里拣一件比较干净的穿上。”说完,李老师环视了一下听的瞠目结舌的我们,狡黠地一笑问了一句让我们都崩溃的问题:“我说的你们都信么?”这句问话我们恍然大悟,原来他是在贾雨村言,我们纷纷在课堂上对他声讨起来,他则是很有风度地微笑一言不发,待我们声讨完毕继续上课。李老师在和我们相处的时候没有摆出一幅师道尊严的架势,但亲切的作风赢得了我们的尊敬,我们在他的课上都认认真真地听讲,不敢稍有逾矩。
毕业后和老师很少来往了,只有两次。一次是在他评副教授的时候,我跟当时是北京市高级职称评选委员会委员的父亲交待了一句,让父亲关照一下李老师,李老师当选后我把消息告诉了他。其实都不用父亲关照,当时评委会开完评审会议后,父亲回家来说:“根本用不上我帮忙,你们李老师科研和教学成果都很突出,赢得了评委们的一致好评。”另一次是我考研前,去李老师那里找他给我辅导一下日语,因为当时我已经工作几年了,日语扔得差不多了,虽然自己在一点一点捡,但毕竟还有一些东西不明白。李老师的辅导相当细致,一如课堂上那样,这让我颇为感念。其他的接触就很少了,顶多是在学校散步或上下班的时候碰到,寒暄几句。不过都没有像两周前看见他的时候近距离接触,所以我印象中的老师还是14年前的他。这次见到的他已经是老头模样了,想想也是,当年教我们的时候他37岁,正是出成绩的好时候,现在他都50出头了,岁月真是不饶人,不光是女人男人也是一样。
让我欣慰的是,李老师虽然老了,但依然乐观,这从他那与年轻时一般无二的豪爽笑声中就能感觉到,人的秉性看来是跟着人一生的,上学的时候我们就被他的笑声感染过,这次的相遇,他依旧的笑声还是深深地感染了我,我觉得他的笑声中蕴藏的豁达、乐观和友善让我一下子从生活和工作的不快中抽离出来跟随他一同快乐。虽说上身有些佝偻,但他的行走步伐依然稳健开阔,没有老年人的迹象,作为学生的我由衷地希望他能一直这么走下去,走向他生命中的夕阳时光,夕阳的景象自有其温馨与瑰丽,尤其李老师这么乐观的人,一定会为夕阳的温馨与瑰丽增添出一道快乐的七彩。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但我认为对于李老师的所有学生们而言,他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长还是教会我们快乐地面对生活的人。我们那班的同学们现在各奔东西,有的在国内,有的已经去了国外,但我真希望有一天我们都回到曾经度过美好时光的校园,与我们都喜欢的李老师围坐在一起,重温那白衣飘飘的年代。
老师不是什么社会名流,只是一介书生,这辈子没人会为他著书立传,但是作为学生的我有必要回忆一下他,权作老师的小传吧。李老师接手我们班好像是在一年级的下半学期,那时候懵懂的我们觉得这么一个五大三粗的老师肚子里不会有什么墨水的。李老师1米83的个头,身体魁梧,说话黄钟大吕,并时常伴以爽朗的笑声,如果不相识的人一定没有一个会把他当作大学老师的,他的外貌性格如同北京门头沟的矿工。不过只一节课,这个“矿工”便把我折服了,当然还有全班。他的词例讲述细致,例句精准,常常能在细微处把同意词之间的精微区别清楚地表述出来。句型操练时旁征博引,常能把一个句型中涉及的其他同结构句型加入教学,让学生开阔眼界。李老师注重口语练习,在课堂上有些句型与在口语中的表述不一样,他便告诉我们口语中的表述方法并让我们加以操练,并且说:“考试的时候你们按口语说法作答我也不会扣你们分的,毕竟你们将来大多数不会做笔译的。”总之,老师总是在我们可以接受的程度下教给我们尽量多的东西。为了让我们加深记忆,在相关的新知识教学中只要有重要的旧知识体现,他总是顺便带领我们温习旧知识,这样真正做到了温故知新。李老师从不在学生面前回避自己的家庭,记得有一次跟我们谈到师母,便跟我们们大谈当初如何追她的,并且告诉我们师母的学习比他强多了。还有他的孩子,当时他的女儿正上小学五年级,但是他说女儿已经1米7了,我们不由一阵惊呼,老师笑着说:“可别再长了,要不找不到对象了。”我们又被逗得一阵欢笑。他能喝酒,一次课堂上说:“我是个酒腻子,能喝。你们男同学也要练酒量,没有酒量的男人不是真正的男子汉”就凭这句话,他得到了我们男同学热烈的拥护。一次上课,老师穿得略为邋遢,我们表达了不满,老师先向我们道歉,并说明穿成这样的原因,随后调侃:“上学的时候我算是比较干净的,每礼拜总要洗一次衣服,我们宿舍有一同学,从来不洗衣服,他换下来的衣服都堆在床下的一个大盆里,身上的穿脏了,就从盆里拣一件比较干净的穿上。”说完,李老师环视了一下听的瞠目结舌的我们,狡黠地一笑问了一句让我们都崩溃的问题:“我说的你们都信么?”这句问话我们恍然大悟,原来他是在贾雨村言,我们纷纷在课堂上对他声讨起来,他则是很有风度地微笑一言不发,待我们声讨完毕继续上课。李老师在和我们相处的时候没有摆出一幅师道尊严的架势,但亲切的作风赢得了我们的尊敬,我们在他的课上都认认真真地听讲,不敢稍有逾矩。
毕业后和老师很少来往了,只有两次。一次是在他评副教授的时候,我跟当时是北京市高级职称评选委员会委员的父亲交待了一句,让父亲关照一下李老师,李老师当选后我把消息告诉了他。其实都不用父亲关照,当时评委会开完评审会议后,父亲回家来说:“根本用不上我帮忙,你们李老师科研和教学成果都很突出,赢得了评委们的一致好评。”另一次是我考研前,去李老师那里找他给我辅导一下日语,因为当时我已经工作几年了,日语扔得差不多了,虽然自己在一点一点捡,但毕竟还有一些东西不明白。李老师的辅导相当细致,一如课堂上那样,这让我颇为感念。其他的接触就很少了,顶多是在学校散步或上下班的时候碰到,寒暄几句。不过都没有像两周前看见他的时候近距离接触,所以我印象中的老师还是14年前的他。这次见到的他已经是老头模样了,想想也是,当年教我们的时候他37岁,正是出成绩的好时候,现在他都50出头了,岁月真是不饶人,不光是女人男人也是一样。
让我欣慰的是,李老师虽然老了,但依然乐观,这从他那与年轻时一般无二的豪爽笑声中就能感觉到,人的秉性看来是跟着人一生的,上学的时候我们就被他的笑声感染过,这次的相遇,他依旧的笑声还是深深地感染了我,我觉得他的笑声中蕴藏的豁达、乐观和友善让我一下子从生活和工作的不快中抽离出来跟随他一同快乐。虽说上身有些佝偻,但他的行走步伐依然稳健开阔,没有老年人的迹象,作为学生的我由衷地希望他能一直这么走下去,走向他生命中的夕阳时光,夕阳的景象自有其温馨与瑰丽,尤其李老师这么乐观的人,一定会为夕阳的温馨与瑰丽增添出一道快乐的七彩。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但我认为对于李老师的所有学生们而言,他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长还是教会我们快乐地面对生活的人。我们那班的同学们现在各奔东西,有的在国内,有的已经去了国外,但我真希望有一天我们都回到曾经度过美好时光的校园,与我们都喜欢的李老师围坐在一起,重温那白衣飘飘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