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和“活”的向往

(2009-02-25 10:46:06)
标签:

李渔

浙江

《闲情偶寄》

戏曲舞台

锣鼓

分类: 方遒挥斥文字扬
我每天都在生活中,可又每天都在质疑着自己过的每一天是不是确实叫作“生活”,曾经跟一个朋友讨论什么是生活,他说:“我理想中的生活就是将来有个四合院,夏天时候在院子里的枣树下支把椅子,手里拿着切好的冰镇西瓜吃。冬天就在屋里透过窗子看着院子里枣树的枯枝瘦叶,这也是个情趣。”我想,这样的活法自然也是生活我也是心向往之,但对比一下古人的所谓生活,我们对生活这样的憧憬真是大巫小巫之别了。

我势不能穿越时空到古代生活一番,对古人生活的了解是通过书了解的,这本书就是前些时候通读的《闲情偶寄》。李渔是浙江人,江浙文化对他的影响自是不浅,对于生活细节的追求达到了精致的地步,更何况他是兼作家、戏曲家、文艺理论家、美学家于一身的文人,对审美情调、营造技巧、饮食结构、修身养性、闲情逸趣等方面的见识不是一般人所能望其项背的,更甚者他有能力将自己的见识化为实际,见识与实际操作的心得才凝结成了充满情趣的《闲情偶寄》。

《闲情偶寄》分为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居室部、器玩部、饮馔部、种植部和颐养部八个部分,每一部分下分若干小节。我感兴趣的的居室部之后的五个部分,因为这些部分和生活的联系紧密之极。现代人的起居家具与古人所用变换不大,但是已经没有古人的审美了,我们或者可以说是现代人的审美与古人的审美取向不同,但是从我的角度看来我们的审美大不如前,现代人对美的审视的退步是不能用取向不同来遮羞的。李渔把起居家具归入器玩部而不是居室部可以看出他对于家具的态度亦可体会到他的生活情趣。在器玩部里对几案、床帐、橱柜等这些现代人还用的家具的制造、摆放、使用的舒适程度、所用木料的秉性都有其独见。器玩部还包括茶酒器具与碗碟,关于这类器具的纹饰李渔论述:“花纹太繁亦近鄙俗,取其笔法生动,颜色鲜艳而已。最忌用者是有字一种,如写《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之类。”我读此段时不禁拍腿大呼过瘾,盖因有同感而已,常在人家看到所用极珍宜兴紫砂壶,壶身刻满文字,顿生暴殄天物之感。在这部分还有对灯烛用法的论述,现代人已经用电灯取代灯烛的,对文中所论灯烛的高低、灯芯剪裁等自然无法借鉴,但是对于灯具的摆放、亮度与空间的关系,还是很有借鉴之处的。在居室部中李渔谈到的房舍的朝向、营造,我感兴趣的是匾联的部分。李渔居室中的匾联除用木石外还用刀蕉叶、秋叶、竹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我很喜欢竹子,自然多看一眼这部分,李渔道:“截竹一简,剖而为二,外去其青,内铲其节,磨之极光务使如镜,然后书以联句,令名手镌之,铲以石青或石绿,即墨字亦可。”这样的匾联雅是极雅的,但现在一是国家不许滥砍滥伐,二是即使有人按李渔书上所著方法去做也很难有人能有剖竹、铲节、磨光、镌刻和着色的好手艺,再加上竹性的变化,要制作竹联无异异想天开。在饮馔部的面食部分,李渔谈到了面条的做法,说大部分人士用汤调味,但是那样只能算是粗鄙的食物,真正的面条是要在和面的时候将味道调入,这样的面条吃起来才既入味又筋道。我被朋友们称为“面条杀手”但是也从不知道这样的制面方法,从我一生下来就认为面条就卤是天经地义的吃法,立翁的这一段让我茅塞顿开,以后定要实用一番。种植一节我不是很有心地精读,但也大略了然李渔对植株调配,莳之以时的态度,文人天生是要将自己的文化融入生活的,所以对此段论述多以植株联系文人情趣然后以自己好恶对各类植株加以品评并决定用弃,这在我这个俗人看来未免有些酸腐。在颐养部立翁谈到行乐、止忧、调饮啜、节色欲、却病和疗病五部分,可以看出李渔对于养生的经验积累。李渔有登徒之好人所共知,所以对于节欲一段很有经验,这真是一个讽刺。立翁在自己的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节快乐过情之欲、节忧患伤情之欲、节饥饱方殷之欲、节劳苦初停之欲、节新婚乍御之欲和节隆冬盛暑之欲这五点经验,看完我仔细想了想,如果这五方面都能做到,那我岂非成了出家人,李渔此说过于故弄玄虚他自己也不能做到,文人写书务求新奇,此是通病,所以关于这段论述我只当上古神话看罢了。

《闲情偶寄》的词曲部则论述了立翁对于戏曲的看法,比如对于戏曲结构的谋篇、词文的采集、格律的宽松、念白、科诨、格局等都有详细说明,通过此部可以看出笠翁的观点绝然是一个泡惯了戏曲场子的老听客才能总结得出来,并非一些所谓戏曲理论家想当然的理论。演习部里李渔分别涉及到选剧、变调、授曲、教白、脱套。其中授曲一节谈到了字忌模糊,锣鼓忌杂,这两点也是现在戏曲舞台上出现的弊病,很有必要让现在的演员和场面看一看的必要。关于前者李渔一针见血地指出:“常有唱完一曲,听着止闻其声,辨不出一字者,令人闷杀。此非唱曲之料,选材这任其咎,非本优之罪也。舌本生成,似难强造,然与开口学曲之初先能净其齿颊,使出口之际字字分明,然后使工腔板,此回天大力……”此等见识在明末清初自是高见,若李渔先生活到现在怕是也要为演员本人不用功而至的咬字模糊而修正自己的观点了罢。关于后者李渔主要谈到念白与锣鼓的节奏关系:“故疾徐轻重之间不可不急讲也,场上之人将要说白,见锣鼓未歇宜少停以待之,不则过难专委,曲白锣鼓均分其咎矣。”现在戏曲舞台上常见念白锣鼓互抢的局面,当以此论为鉴。声容部涉及选姿、修容、治服和习技四节,这部分反映了李渔作为文人的审美情趣,当然在文人圈子之外人们未必和他的看法一致,我虽非文人但看到这段时也不得不佩服浙江文人细腻与眼界之高,他们对于妇人的声容要求近于苛刻的地步,以其观点衡量现代女性的声容无一合格,不过这样也好,以此书的论述作为留给男人们遐想的空间也是此书的功勋之一了。

我们说“生活”包括了两方面:生和活。这两点对于一般人来说都是极其艰难的,在《闲情偶寄》里李渔也数次谈到自己生活的拮据以至有些想法不得落实,不过他的生活也足以让我这样的下里巴人佩服的了,他老人家还能蓄养家班供自己吃喝玩乐,我们哪有那样的闲适?所以笠翁的生活不是苦而是乐,在我看来他的叫苦颇有炫耀成分在内,这样的炫耀令我这样的人十分嫉妒,当然更多的是钦佩和向往,我希望人人都能过上李渔那样的生活,只有那样才能称得起是国富民强的盛世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2008年的残言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