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丰子恺先生笔下的僧人

(2013-02-28 23:08:37)
标签:

闲闲书话

    曹寅在《楝亭集》里说:“雪天有三种僧,上种坐禅,中点笔詠诗,下则围炉说食。”依我看,把“雪天”两字去掉,这句话依然成立。僧人无非就是这么三种,与是否雪天关系不大吧?这让我想起了丰子恺先生笔下的僧人。丰子恺先生早年皈依佛门,自33岁起随弘一法师学佛,他对佛教的认识远非我等尘世中人可比,在他笔下,对于曹寅所说的三种僧人都有鲜活而生动的描述。

    在《我与弘一法师》的演讲中,丰子恺先生通过对弘一法师一生所作的考察,概括出人生的三重境界,即“人生三层楼”。他说:“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懒得或无力走楼梯的,就住第一层,即把物质生活弄得很好,锦衣玉食,尊荣富贵,慈父孝子,这样就满足了。这也是一种人生观。抱这种人生观的人,在世间占大多数。其次,高兴或有力走楼梯的,就爬上二层楼去玩玩,或者久居在里头,这就是专心学术文艺的人。他们把全力贡献于学问的研究,把全心寄托于文艺的创作欣赏。这样的人,在世界也很多,即所谓的知识分子、学者、艺术家。还有一种人‘人生欲’很强、脚力很大,对二层楼还不满足,就再走楼梯,爬上三层楼去,这就是宗教徒了。他们做人很认真,满足了‘物质欲’、‘精神欲’还不够,必须探求人生的究竟……我们的弘一法师,是一层一层的走上去的。” 如弘一法师者,不正是曹寅所说的第一种僧人吗?

    在《天童寺忆雪舟》中,丰子恺先生忆及曾驻锡宁波天童寺的日本画僧雪舟,讲述了雪舟颇为传奇的两则逸事。一则是说,雪舟十二三岁就做和尚,但他不喜诵经念佛,专爱描画。他的师傅命令他去诵经,他等师父去了,便把经书丢开,偷偷地拿出画具来描画。有一次他正在描画,师父忽然来了。师父大怒,拉住他的耳朵,到大殿里,用绳子把他绑在柱子上,不许他行动和吃饭。雪舟很苦痛,呜咽地哭泣,眼泪滴在面前的地上。滴得多了,形状约略像个动物。雪舟便用脚趾蘸眼泪作画,画一只老鼠。即将画成的时候,师父悄悄地走来了。他站在雪舟背后,看见地上一只老鼠正在咬雪舟的脚趾。仔细一看,原来是画。因为画得很好,师父以为是真的老鼠。这时候师父才认识了他的绘画天才,便释放他,从此任凭他自由学画。另一则是说,有一个中国人求雪舟一幅画,要求他画日本风景。雪舟就画日本田之浦地方清见寺的风景,其中有个宝塔,亭亭独立,非常美观。后来雪舟返国,来到田之浦一看,清见寺旁边并没有宝塔。大约是原来有塔,后来坍倒了。雪舟想起了在中国应嘱所写的那幅画,觉得不符现实,很不称心。他就自己拿出钱来,在清见寺旁边新造一个宝塔,使实景和他的画相符合。如雪舟者,应该就是曹寅所说的第二种僧人了。

    在《菊林》中,丰子恺先生这样描述西竺庵里的僧人:“我十三四岁在小学读书的时候,菊林是一个六岁的小和尚。如果此人现在活着而不还俗,则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和尚了。西竺庵是个子孙庙,老和尚收徒弟,先进山门为大。菊林虽只六岁,却是先进山门,后来收的十三四岁的本诚,要叫他‘师父’。这些小和尚,都是穷苦人家卖出来的,三块钱一岁,像菊林只能卖十八元。菊林年幼,生活全靠徒弟照管。‘阿拉师父跌了一跤!’本诚抱他起来。‘阿拉师父撒尿出了!’本诚替他换裤子。‘阿拉师父困着了!’本诚抱他到楼上去。僧房的楼窗外挂着许多风肉。这些和尚都爱吃肉,而且堂堂皇皇地挂在窗口。他们除了做生意(即拜忏)时吃素外,平日都吃荤。而且拜忏结束之时,最后一餐也吃荤。有一次我看见老和尚打菊林的屁股,为的是菊林偷吃肉。西竺庵里常常拜忏,差不多每月举行一次,每次都有名目:大佛菩萨生日,观音菩萨生日,某祖师生日等等。届时邀请当地信佛的太太们来参加。太太们都很高兴,可以借佛游春。她们每人都送香金。富有的人家送的很重,贫家随缘乐助。每次拜忏,和尚们的收入是可观的。和尚请太太们吃素斋,非常丰盛。太太们吃好之后,在碗底下放几个铜钱,叫做洗碗钱。菊林在这一天很出风头。他合掌向每位太太拜揖,口称‘阿弥陀佛’。他的面孔像个皮球,声音喃喃呐呐,每个太太都怜爱他,给他糖果或铜板角子。她们调查小和尚的身世,知道他一出世就父母双亡,阿哥阿嫂生活困难,把他卖做小和尚。菊林心地很好,每次拜忏的收入,铜板角子交给老和尚,糖果和他的徒弟分吃。”这大约就是曹寅所说的第三种僧人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