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个月,跟英国某公司的英国IP律师一起,进行我们合作项目的FTO事宜,跟英国同行聊得很多。今天终于暂告一段落,有些感慨,想分享给同行们。
1. 关于职业规划、人生态度
这位英国IP律师具有典型的英国绅士风格,非常gentleman,也非常乐意跟我们分享他的经验。聊天中,聊到他的职业生涯,他是做了4年的工程师之后,又由公司出钱,回到大学读了化学的博士学位,之后又继续做技术工程师。如此具备13年的工程师之后,他又回到大学,读了IP相关的课程,通过了英国的IP资格考试,走上了IP这条路,目前在IP行业已经从业16年了。前后13+16,总共29年的工作经历。
在中国,工作29年的人是什么状态?大概已经身处高位,即使没有爬上去,大概也另谋出路,找其他门路赚钱了吧?这与中国企业环境有关系,不久前一篇《45岁之后,外企精英们都去了哪里?》,让我顿时心有戚戚焉。这大概是普遍的官本位思维对我们每个人的影响吧。另一方面,当我们工作13年后,我们有多少人会重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重新回到学校,学习自己想要从事的行业的知识,为重新出发做准备呢?所以,我们自身也是缺乏一种长期的事业理念,毕竟社会太浮躁了,而生活对每个人都不易。这是我们与他相比,在对生活的态度上的差距。
2. 关于工作理念、专业态度
在开始这个项目之前,公司也找国内顶级的律所进行过很多FTO报告。在之前与这些律所的合作中,我也一直感觉到不知道哪里不对劲。比如,需要修改,就总感觉对方律师是很勉强,觉得这耽误他做其他案子了,尤其是来回几次的修改之后,对方会有些情绪表露,没办法,我只能自己按照自己的思路去改,从头改到尾,然后对方反而充当起In-house的职责,来审核我的修改,基本是以最短时间浏览,就同意我修改的了。我相信,是因为他没有大量的时间去深入考虑我改的对不对。
但是,英国律师非常严谨务实,他是13+16年经验的老律师了吧,按说如果是中国人,早就带几个小弟来,跟我们谈完,就拍屁股走人,留下小弟来做具体事务了吧?但是这位英国律师没有这样做,从开始的关键词设定,他做了几个版本,直到最后一个版本,他自己非常满意。我仔细研究过他的检索式,非常专业,除了常见的“和”“或”“非”关系,还包含F、P、D、W等等限位词,检索的精准度非常高,从检索式已经让我刮目相看了。后来他出差来上海,我还特意问他,您学习的IP课程里面,有关于检索式的课程吗。他说学过,同时工作中也经常实践,因此很熟练。这是“尊重专业”的分界线。
专利库设定好以后,对这些专利进行分析,这次又有让我肃然起敬的事情。他对每篇专利都一篇一篇看过,并且按照我们给他提供的我们在这个项目中的技术特征,对每件专利都已经给了自己的comments,比如没有某个特征。其中他对于有疑问的专利,都记下了他自己的思考,来出差就跟我们一件件的讨论。必须说明的是,因为我们这个项目是在中国实施,全部针对中国的专利,鉴于有些授权专利的权利要求跟各国都不一样,所以必须以中国专利为准。有些中国专利,根本没有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申请。你们肯定很难想象,他是把所有专利权利要求的英文翻译找出来,而且大部分是机器翻译。他是基于这些翻译的很烂的机器翻译的基础上去做前面说的大量分析工作的,机器翻译,谁受虐过谁懂的,看了会让你抓狂,看半天看的不流畅,云里雾里只能猜个大概。我听说这件事,我都震惊了。我原本以为,他肯定寻求他们中国区的IP帮助,把这些事先翻译成了英文他才能做的。这就是“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分界线。
在一件件讨论这些专利时,我们完全是基于尊重事实本身的角度去讨论的,完全没有“各为其主”的想法。针对其中的一些专利,我们来回反复的讨论,基于技术、基于专利侵权的判断原则,还讨论中国、欧洲专利侵权判定的差异,有一件,我疏忽了,他一提出来,我就承认他说的是对的,我们就再重新研究。其中的几件比较有意思的,我想另文专利讨论吧。有少数授权的专利,权利要求1来看,我们是没办法绕开的,但是说明书和实施例的记载,就与我们不是相同的技术了,但是没办法绕开权利要求1,。他也从旁边启发我们的思维,尝试着去解决。我们最终讨论结果,还是非常理想的,只有3件是high
risk,6件是middle risk,其中middle
risk的还有好几个我们认为权利要求1是不会被授权的,所以就持续关注就好。其中的一件,我们甚至从地域差别角度入手,因为实在绕不开,那么考虑到这个只是中间原料,我们不会从境外进口这个中间原料到中国来,都是加工成成品再运到中国,而成品的特征就和权利要求完全不同了。这是“充分讨论,基于专业知识”的分界线。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遇到少数专利,充满了化学专业术语。他的多年的化工工程师背景,对这些有充分的了解,让我们非常钦佩。并且对某些专利,他还从对专利的理解去再现技术,比如有件专利,我们说我们没有经过其中的某个步骤,他就会问:要是没有经过这个步骤,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因为技术是非常近似的,你没有经过一个步骤,从他的理解是不可思议的,会达不到预期的技术效果。这种对技术与专利的理解和结合程度,我真的要跪了。这是“技术背景过硬”的分界线。
3.
关于工作态度
英国律师是乘坐国际航班,于中国时间早上7:55到达机场。他后来说,他在飞机上也一直在用电脑工作,直到最后,灯全部熄灭,被强制休息,他才休息一会儿。以最快的时间到了公司隔壁我们给他订好的Hotel,换换衣服,洗漱一下,10点不到就来到办公室,开始跟我们讨论了。到了中午左右,我看他已经非常疲劳了,一直在喝浓茶,建议他下午早点回去先休息好,明天再接着讨论。他却一直坚持到我们的下班时间,才结束,回到酒店休息。第二天一大早,看起来精神饱满了,不过他说,因为时差没倒换过来,我们这边的时间半夜两次睡不着,起来工作。最后讨论完毕,我们一起整理了我们的middle
risk、high risk的专利到一个表格里,low risk以及no
risk的就放在之前的表格里了。总算完成一个段落。接下来,我们又开会讨论了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写在middle risk,high
risk的那张表格里,比如进一步找找现有技术看看能不能绕开high risk的专利,监控middle
risk的法律状态,以及查找同族专利里其他国家有没有用到什么对比文件,万一发生侵权,我们好提前做好应对。所有工作结束,他才发表了很长很长的结束语,才算结束。一起面对面工作中,除了吃饭、他几乎都在电脑前,这是“敬业”的分界线。
感想很多,有人可能觉得有点崇洋媚外了。但是,见过不少的国内同行的状态,要么急着拉业务赚钱,要么急着码字,行色匆匆,根本来不及按部就班的按照专业的路子来做。包括我自己,也感觉最近很疲沓。当与这个天外来客一起工作之后,我的感慨确实不少。我们国内同行的纠结,当然与国内的IP环境分不开,都有点急功近利,这是我们的无奈。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妨设想,我们工作到29年的时候,我们的工作状态是什么样的。我们工作到13年的时候,我们会不会因为自己的爱好而重新转行?生命是一种修行,让我们且行且珍惜,当浮华褪去,若干年后,留下精华、留下专业、留下让人尊重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