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略談蔡襄《陶生帖》的裁接問題

(2011-01-08 05:39:39)
标签:

杂谈


                             略談蔡襄《陶生帖》的裁接問題

                                                                                   作者王堃宇


  台北故宮博物館所藏蔡襄《陶生帖》,作於一零五一年,粉花紙本,縱二十九.八釐米,橫五十.八釐米,尺牘。

  http://s12/middle/704b3233h9947c20c791b&690

 釋文:襄:示及新記,當非陶生手,然亦可佳。筆頗精,河南公書非散卓不可為,昔嘗惠兩管者,大佳物,今尚使之也。耿子純遂物故,殊可痛懷,人之不可期也如此。僕子直須還,略草草奉意疏。五月十一日,襄頓首。家屬并安。楚掾旦夕行。

 此貼在四庫全書《子部·藝術類·書畫之屬·書畫題跋記__續題跋記·卷三》《子部·藝術類·書畫之屬·真蹟日錄·卷二》《子部·藝術類·書畫之屬·六藝之一錄·卷三百九十三》以及《珊瑚網·卷三》《式古堂書畫彙考·卷十》等都有文獻記載。

 《陶生帖》作於一零五一年,距今日九百六十年,保存完好且流傳有序,可謂難得。从帖中诸多钤印中,可以看出其流传经过。帖中几方模糊不清的印记来看,可以肯定钤印时期是在宋元。从印泥发展史中可以了解到,  在北宋时期到南宋末年所使用的印泥主要是“蜜印”,南宋末年后为了防止蜜印盖出来凸凹不平开始使用“油印”,但是油印周围多有油迹跑出,不但影响印文效果,而且随着时间流逝,印文也大多会出现模糊迹象。所以下图的几方模糊不清的印不会晚于明初。

http://s2/middle/704b3233h9948963e8371&690    (图二)  

   而明嘉靖年间收藏家項篤壽(嘉興檇李人,字子長。項元汴兄。性友愛。嘉靖四十一年進士,入翰林,官至兵部郎中。)有收藏印一方“項篤壽 ”如图三。http://s2/middle/704b3233h9948d3cad3d1&690(图三)

   这方印章可以論為《陶生帖》最早的藏家印了。(上圖幾方印跡模糊無法辨認)。而从《陶生帖》誕生到項出生足有五百年的歷史,期間不可能無人收藏。所以宋元時期雖收入府中,但無題跋,鈐印又隨著時間的流失而模糊不能辨,甚為可惜。后被其弟項元汴收藏鈐有蘧廬、鴛鴦(湖長)、子孫(永保)諸印,或模糊不清或裁成“半印”例如圖四http://s16/small/704b3233g99495a9f765f&690(圖四)
  而後此貼流傳到清朝為安岐(清天津人,一作朝鮮人,字儀周,號麓堂,又號松泉老人。代明珠在楊州為鹽商。博雅好古,收藏極富,尤精鑒賞。並好養士。有《墨緣匯觀》)所藏,帖中鈐有儀周珍藏、朝鮮人、安岐之印、無恙四方印章。如圖五

     http://s16/middle/704b3233h9948fdb1751f&690(圖五)

 清最後的收藏者清宣統帝溥儀清末代帝,(在位三年(1909-1911),年號宣統。)也鈐“宣統御覽之寶”但無康熙乾隆嘉慶皇帝的收藏印。推斷此作在清末期才流入宮中。


http://s3/middle/704b3233g994921fcab52&690
  從此貼的原大複製品可以清晰看到此貼是幾經裁接的。因為此貼的“半印”甚多,細數下共有八方。從“半印”周邊的紙色來看,顏色各部相同。最初的蔡襄手札粉花紙上鈐有宋元印章四方,明印四方,被裁成“半印”的印章共有五方。所以可以斷定此貼第一次裁剪在項元汴之後安岐之前。(“儀周珍藏”鈐在兩紙之間是為例證)而且是左右都做了裁剪(圖四中兩方半印是例證)

  在“家屬並安”之後此帖又接上一段和原帖等高的宣紙(偏青灰色),上面所簽印記皆是清安岐之後印跡。最後是宣統皇帝鑒賞印。可以看出第三接是在宣統之後的事情了。第三接是在第二接的基礎上重新托表。總體略大與前、左上大於右下的托表法(亦不排除此後又有裁剪)而第三接就無印跡了,說明從清宮流出后再無私家收藏。

   最後一接就是按照正規的托裱法托裱而成的。我在蔡襄的其他法帖如《澄心帖》,米芾《至希聲尺牘》,蘇軾《致坐主久上人尺牍》(台北故宮博物館藏)所見裝幀亦是一樣規格。     http://s2/middle/704b3233g9949a52866d1&690
 http://s13/bmiddle/704b3233g9949c754166c&690印跡。所以可以斷定第四接是在溥儀退位之後。

  從(《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年第2期)介紹馬衡的文章中寫道這樣一點話中可以瞭解:

  运沪文物的点查,从1934年1月开始,1937年6月完成。这些文物自北平装箱运出时,清册上只记了品名与件数,没有编造详细清册。这次点收则是按箱登记,核对检验,铜器、玉器、牙器,都要记明重量。瓷器,还要标明颜色、尺寸(包括口径、底径、腹围、深度等)、款式,有无损伤,巨细靡遗。点查同时,又按照马衡院长制定的“全材宏伟”、“沪上寓公”八字,分别重造三馆一处南迁文物的编号与箱号。点验过的文物全部钤盖上“教育部点验之章”。

  所以更確切的推測出第四接的所有形式是在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七年之間完成的,以至於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了一批裝褫相同的古代法帖。

 《陶生帖》的流傳是很簡單的,它保護的非常完整亦有賴於其流傳有序,雖然沒有多次進入內府的榮耀,但是也很慶倖原尺牘上沒有鈐上諸多皇帝的大印。蔡襄书法的中庸直接汲取魏晋,在不激不励的运笔过程中所阐释的是一种温润的君子风度。此贴在与友人谈及無心散卓筆的同时,无心而佳所作《陶生帖》,雖歷經近千年,短短十行字,依然光彩照人。黃魯直評其書法云“君謨真行簡札甚秀麗……谒墨帖仿佛以晉宋間人書。”米元章说:“蔡襄書如少年女子,體態嬌嬈,行步緩慢多飾繁華”,毫不夸张。

                                      

                     

                                                                                庚寅隆冬于卧云小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