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孙子兵法与博弈论【转】

(2015-08-05 15:37:10)
标签:

军事

分类: 股市or故事?

 《孙子兵法》这本鼎鼎大名、承载着中国两千多年智慧的书,其中的内涵之深、思想之广、文字之简、语言之流畅,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可以说贯穿古今中外而无出其右。然而,更有意思的是,即使经过了2500年之后,其中的许多思想在今天依然充满了生命力。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孙子兵法》甚至可以称得上是最早的博弈论了。

博弈论又称为对策论,它是一门关于多个参与者在一系列的决策中使自身的利益达到最大化而代价最小的选择。如今博弈论已经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商业、犯罪等多个领域。《孙子兵法》与博弈论同出一脉。而与西方重于数理逻辑推理不同的是,《孙子兵法》不仅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还具有非常广泛、独特的哲学思想。这些思想是西方纯粹理论所不具备的。

首先《孙子兵法》提倡“慎战原则”,认为“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在人员伤亡最小的情况下能够达到战争的目的是最好的结果。因此“不战而屈人之兵”成为我国历代军事家所崇尚的战争思想,也是战争的最高艺术。孙子认为一场战争的代价是巨大的,如果事先不做好周密的安排就发动一场战争,结果只能是失败。

那么孙子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衡量战争的可行性呢?孙子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其中的“道”,我们可以理解为是政治,是要“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也就是要老百姓的支持,愿意同仇敌忾共同杀敌,如此一场战争就有了群众基础。其中的“天”,就是指天气状况如“阴阳、寒暑、时制也。”其中的“地”指的是地理环境,可以分为“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而“将”需要的五个特质“智、信、仁、勇、严也。”以及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也就是说整个军队的制度、法令和行政人员配备方面的筹划等。在发动一场战争之前这五个方面是非常重要的,每一个方面都要做到非常细致、万无一失,按孙子的话来说“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孙子兵法》不仅是战场上的博弈,也是心理上的博弈,其中最著名的一句话就是“兵者,诡道也。”随后提出“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总结起来就是“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这与美军近年来大力提倡的心理战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说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的话,那么只能说美军的心理战太教条了,而《孙子兵法》却自然流畅的多。

有人说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孙子兵法》应该被淘汰了。这样的言论当然是狭隘的,殊不知《孙子兵法》可以是最早的信息战理论。在孙子十三篇最后一篇的《用间篇》,就提到如何用间来探敌情报,如何用反间来欺诈迷惑敌人等,可以说孙子用了整整一篇的篇幅来叙述用间的技巧和策略,这不能不说他对于情报的重视。这个在2500多年前提出的信息战理论与今天所研究的信息战理论除了技术手段不同之外,其所用的方式和要达到的目的2500年来几乎没有变动过,这一点反映了《孙子兵法》的高度归纳性,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体现。

从全篇来看《孙子兵法》又是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的,对战争的胜负的总结是“胜可知,而不可为。”认为“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也就是说战场之上先要确保自己是处于不败之地,等到敌人出现可胜的条件的时候再给与致命的打击。而敌人的可胜的条件也不是自己想当然的就创造出来的,而是由于敌人的某些客观存在的问题造成的。当形势不利于的时候我们就要进行防守,而当胜利的条件成熟的时候我们就要进攻,这就是《孙子兵法》中提到的“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

《孙子兵法》是优美的、自然的、简朴的,其中不乏体现出道家的思想。如果非要给《孙子兵法》按上个中心思想的话,那么“变化”这个词最能完美的反映出整部兵法的内涵了,最能体现变化的莫过于流水,因此“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用流水来表现战场上兵形的变化,根据不同的环境能够变化万千。如此给人以一种行云流水的感觉,让人体味到战场上虚实变化的雄壮、流畅与唯美。“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孙子兵法》告诉了我们在战场上的变化如同水流的变化一般,如果我们教条的照搬理论和书籍,那么必然是使自己受到限制。如果能够根据敌人的形势而变化取胜的人,那么就可以称之为“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