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孔子"九思"的启示(三篇)

(2017-07-17 17:33:26)
分类: 传统文化
孔子"九思"的启示  作者:新经济时代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
孔子"九思"的启示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视思明:观察事物,就要彻底明白,怎样才会真的明白?就是对一件事要正、反、前、后、上、下、是、非每个角度都要去观察思考,你才会明白。
听思聪:不论听到什么,一件事,一种观念,一个理论,一种言论,都不可人云亦云,要以自己的智慧去判断,去取舍。所以要听逆耳之言,要听远方之言,逆耳之言可以省思,远方之言可以攻错。
色思温:子夏问孝,孔子答曰:“色难”。色,就是脸色,一个人的脸色,充分代表你的内心情感。面对着他人,自已的脸色,是和蔼可亲!还是拒人于千里!是不急不缓,还是烦躁不安!色思温,温者不冷不热,恰如其分。
貌思恭:貌者就是一个人的仪容、仪态。无论是言谈、服装、态度、在任何场合,要给对方一种要谦虚、恭敬,尊重的感觉,不可嘻皮笑脸,玩世不恭的样子。
言思忠:忠,首先要做到的是“忠于自己”,不做违背良心,违背道德的事。然后才能做到忠于人,忠于事。对事竭心尽力去做就是忠,忠与信是不可分的,言而有信是做人的根本,诚实是最好的做人态度。
事思敬:事无大小,也无贵贱,做好一件事,做完一件事,就是敬业。社会上有百行百业,所谓的行行出状元,你选择了做什么,就要尊重你的选择,以负责、尽职的态度去做,自会出人头地。
疑思问:有了疑难的问题,要不耻下问。旬子劝学篇中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韩愈的师说上也说:“人非生而知之者,熟能无惑?”学问之广之大,无人能通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知就问,何耻之有!
忿思难:当怒火满腔,将要暴发时,要想一想如果你的怒气发完之后,会有什么后果?中庸上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中而皆中节谓之和。所以当你不能掌握喜怒哀乐发而中节时,就要克制自已的情绪,以免招祸。
见得思义:面对垂手可得的利益时,是否应该最先想起“义”字?义者,适不适宜正不正当,合不合理之谓。适宜、正当、合理,得之可也。
 
 
孔子“九思”的启示

君子有九思—— 视思明 , 听思聪 , 色思温 , 貌思恭 , 言思忠 , 事思敬 , 疑思问 , 忿思难 , 见得思义。
一、视思明。意思是看就要想看得明白 , 看得清楚。看有三种对象 : 人、事、物。看人要看其表里; 看物要看其本末; 看事要看其始终。 如何做到视思明 , 我的体会是把看不见的看清楚。如何达到这一境地 ? 一是要集中精力看 , 目不能两 视而明。二是要利用各种条件来看(《劝学篇》中有一段话对此作了注脚 ) 。看大地要乘坐飞机 , 看肺部要 用 X 光透视设备 , 看身体的某一剖面要借用 CI \ Mm 来看。三是善于利用“外眼” 观察事物。别人如 何看 , 可以为自己看提供可资借鉴的参考。四是要置身事外看。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 “视物出其外” 。庄子 看待事物 , 就是超然物外 , 然后又返回本身以观赏其美五是多角度、多侧面地看 ,“横看成岭侧成峰 , 远 近高低各不同” 。看庐山 , 由于峰峦层叠 , 我们在“ 远、近、高、低”各个立足点和观察点上来看她 , 横 看山岭连绵 , 侧观峰峦环列 , 山势高低隘峨 , 庐山景象千姿百态 , 各不相同 , 这种观山法是很有见地的。 六是要有所不明 , 才能有所明。 这就是说看事物要有轻重缓急之分 , 要抓住重点 , 分清主次 , 所谓 “重视” 就是重点工作重点看 , 不平均用力 , 才可能 “重视”得起来。做到了以上几点 , 视思明就可以达到相应的 境界了。
二、听思聪。意思是听就要想着听得清楚。首先 , 要集中精力听 , 所谓耳不能两听而聪就是这个道理。
集中精力听是从主观上讲的 , 但由于客观条件限制 , 当你怎样集中精力也听不清楚时 , 借助外界听力 是很有必要的。借外力听固然重要 , 但毕竟多了一个或几个环节 ,所听的信息与信息源就有了差异 , 比较全 面准确的有之 , 道听途说的有之, “泥沙俱来 , 鱼龙混杂。 ”听如此众多的信息 , 要达到听思聪就必须听大 事 , 听从正确的 , 千万别听从、宣传、相信那些似是而非的信息 , 否则就会帮倒忙 , 一处失听 , 造成终身 遗憾 , 因为听从的错误 , 必然误导行为 , 造成恶果岂不千古恨之 ! 听思聪 , 还必须会 “ 于无声中听惊 雷” 郑板桥老先生的《听竹》很有启发意义。郑氏在衙门休息时听到窗外竹子发出的萧萧之音 , 这位身 在衙门心系民众的县官 , 从竹音中听出了门道 , 联想到民间的疾苦 , 认为这竹音不是风吹竹枝竹叶发出的 自然声响 , 倒像是灾难深重的民众发出的喘息之声、疾苦之声。郑板桥从无声中听从出有声 , 从自然声响中 听出了社会底层的呼声 , 为我们 “ 听思聪”出了榜样。
三、色思温。意思是脸色要想到表现出温和。这里的脸色是指人的态度。要使态度平和文雅 , 必然需要
心理平和。 “心静自然凉”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何达到心境平和呢 ? 向大肚和尚学习 , 修身养性 , 不断增加包容量 , 为色思温奠定一定的心理承 受基础。 孔子还说 , 上天拿阴阳五行的理赋予人 , 人们得之修仁义礼智信的美德 , 这就叫性。 人有了性 , 顺 其行事而为道。圣人按人编分等级 , 加以限制, 使太过的人俯而就之 , 不及的人仰而企之 , 这就是教。孔老 先生在《中庸 》中的这段话 , 其核心是修性 , 孔子的学生曾子重慎、重孝 强调内心修养。一个人在日常 生活中 , 态度端正 , 言辞谦和 , 行为谨慎 , 不到处捅漏子 , 闹矛盾 , 少犯错误 , 避免被人指责怨恨?? 这些就是一种好品质 , 也是很难做到的。一个人修性到这一步 , 应该说做到色思温是没有问题的。
四、貌思恭。意思是容貌要想到谦恭。一个人的行为举止要得体 , 要注意分寸。一举手 ,一投足 , 这在表
面上看 , 都是行为 , 实质上是一个人对事物的理解 ; 是一个人修养的反映与表现。 如何做到貌思恭 ? 貌思恭既然要在行为上予以表现 , 那我们就从匡正人的行为开始训练“貌思恭” 。 我们知道 , 行为一方面出自本能 , 一方面则由于模仿及学习。动物行为更多地出自本能 , 而人类行为则受 学习的影响极大。人类行为大体上分为两类 , 即行善与行恶人必须去恶行善 , 才能够做割这几点 ,, 而做 到的方式便是学习或者说受教育。学习或受教育对匡正一个人的行为太重要了。苟子说: “木受绳则豆 , 金 就有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用绳墨弹进之后 , 据线而分 , 木才会直。就像磨 刀石磨刀 , 磨过之后 , 刀方会快。君子当博学多识 , 同时每日三省吾身 , 思考所学所识所作所为 , 这样就 能认知明通 , 而行为上也就不会有什么错误了。 《劝学》中另一句话也提到学与行的关系 “学恶于始? 恶于终? 曰:其数则始于经 , 终于读礼 ; 其义则始于士 , 终于为圣人。 ”荀子是位儒家人物 , 故以经和礼为学习 的内容。经和礼是人们思想和行为的规范 , 以之规范自己 , 则终可由士而成为圣人。在匡正行为上下功夫, 就可达到孔子所说的 “ 貌思恭 ”的境地 , 才可能给世人一张诚实的脸。
五、言思忠。意思是说话要想到忠实。其核心是要求说老实话 , 说忠诚的话。
“ 言必信 , 行必果”在人际交往中非常重要 , 它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与美妙 ,因为它追求 的是表里如一 ( 真诚 ), 遵循的是言行一致 (信义 ) 的原则。 “ 言必信 , 行必果” 中的一切皆发于 “ 言” , 所以就应当 “ 言思忠” 。这就要求我们说话应表里如一 , 心里怎么想的嘴里就怎么说。人们一直教育孩 子要诚实、不要撒谎,就是说的这一点。表里如一的人不会在与人交往时刻意伪装 , 而是真诚坦率地与人往 来 , 把真实的自己显示给对方 , 不刻意隐瞒自己的看法和自己的真实感情 , 也不百般掩饰自己的缺点言 思忠还应当做到谨于言,而慎于行。古入曾讲过 “十语九中未必称奇, 一语不中则衍尤骈集 ; 十谋九成未必 归功 , 一谋不成则訾议丛兴 ” 。意思是说即使十句话说对九句也未必有称赞你的 , 但是假如你说错了一句 话就会遭受人的指责; 即使十次计谋你有九次成功也未必得到奖励 , 可是其中只要有一次计谋失败 , 埋怨和 责难之声就会纷纷到来。从这一点来理解 “ 言思忠”更有意义。
六、事思敬。意思是做事要想到恭敬。
恭敬就是很庄重地去做事 , 把事当事去做 ,要始终贯穿这一精神。我们从电视剧《阿信》中可以看出日 本人的这种把事当事做的精神。职业道德的核心是什以 ? 我以为就是“敬业”, 做到了“敬业”, 你的服务 态度、服务质量一定会令人满意的。 “事思敬” 对一个民族来说太重要了。在世界历史上曾经创造了罗马文 明的罗马人 , 起初是一个数量很大、影响深远的优秀民族 , 但到了一定时期 , 却逐渐丧失了活力 , 一步一 步走向衰亡之路。 “给我更多的面包, 给我更多的欢乐”, 这种罗马帝国末期市民的形象 , 正是这个民族精神 支柱崩溃导致民族衰亡的真实写照。
七、疑思问。意思是遇到疑惑要想到发问。
不耻下问, 是一个人良好的品质 , 也是做学问、 为人处事不可缺少的。 发明家保尔?麦克克里德说得好: “惟一愚蠢的问题是你不问问题。 ”这话实际上就是说 , 能抓住问题并及时向人们提出问题才是聪明的表现。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曾说: “什么是学问 ? 就是要学会怎么问, 就是学会思考问题。 ” 所以在漫漫学程中 , 应该不断有所疑惑 , 而有了疑问 , 想到发问 , 这才是做学问的真谛所在。
八、忿思难。 (忿 fèn)意思是受了冤屈 , 有了义忿 , 不要躁动 , 要节制自己。泄一时之忿 , 难免引发终
身之难。 古今有许许多多忍辱负重、 理智处世的故事。 总结前人的经验 , 要做到忿思难 , 关键是练就一个 “忍” 字。俗话说: “忍小忿 , 不妄为。 ”在日常生活中有时被人冒犯 , 理在已而曲在彼 , 若要与之争斗 , 既在情 也在理。 尽管如此 , 由于这种行为会影响社会正常的秩序, 所以 , 需要忍。 小忿要忍 , 大忿也需要忍气制怒 , 冷静处之 , 练就了“ 忍”的功夫, 就可以引而待发 , 明察事理。
九、见得思义。意思是见到利要想到是否应该得到。
有一则故事颇能说明这个道理。故事讲到古时一个官吏爱吃鱼。一天有人给他送去一条鱼 , 他却拒而 不收 , 送鱼人变通法子将鱼交给这位官吏的厨师。厨师接鱼洗净挂于案头 ,不巧被家猫衔去饱餐了。不幸的 是鱼刺卡住了猫喉 , 猫痛叫不停 , 引起了这位官吏的注意 , 问之 , 厨师说明了情况 , 他一边吩咐厨师帮 猫解除痛苦 , 一边议论开来 , 说出不收别人之鱼的真谛:不义之物要不得 , 贪一时之利 , 就可埋下伤身甚 至丧生之祸。孟子说: “养心莫善于寡欲” 。我们应尽可能地珍惜自己已有的。 如何叫敌人相信你:一是时机选者、二警觉、三疑虑、四犹豫、五停滞、六决断、七陷阱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释意
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要用心思考的事:看要看得明确,不可以有丝毫模糊。听要听得清楚,不能够含混。脸色要温和,不可以显得严厉难看。容貌要谦虚恭敬有礼,不可以骄傲、轻忽他人。言语要忠厚诚恳,没有虚假。做事要认真负责,不可以懈怠懒惰。有疑惑要想办法求教,不可以得过且过,混过日子。生气的时候要想到后果灾难,不可以意气用事。遇见可以取得的利益时,要想想是不是合乎义理?」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九件用心思虑的事,看要想到看明白没有、听要想到听清楚没有、神态要想到是否温和、容貌要想到是否恭敬、言谈要想到是否诚实、处事要想到是否谨慎疑难要想到是否要求教、愤怒要想到是否有后患、见到有所得到要想到是否理所该得。"
道理
君子视思明,要分得清是非,辨得明真假,要把人和事看得通透。可往往人就是看不清是非曲直,或者是不敢或者不想看清真假虚实。要么放弃了自我的标准,换得一时安稳却遭受良心的煎熬,痛苦一生。当然,如果是看不清人和事,但是看清了自己,愿意与世无争,逍遥自在,这样的君子,还是不错,至少能守住自己内心的那块天地。
君子听思聪,不要听风则雨,要多听多想,要听得聪明。人多嘴杂,每个人的标准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同一个事物在不同人那里千差万别,有的真实有的夸张,光是听人说,安能辨它真伪?君子要多听,要善于听不同的声音,还要听得聪明,要听得出什么对,什么对自己有利。首先要做一个好的倾听者,才能做一个好的语者。
君子色思温,谦谦君子,自古就有。君子是应该有平和的心态,温润的言语。要心怀宽广,有容乃大;要处变不惊,潇洒自如。有时候太激烈和明显的表情能瞬间转变周围的气氛,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君子应该有比常人更大的气量,比常人更稳定的情绪。
君子貌思恭,要真诚待人,无论贵贱;懂得尊敬,也懂得谦卑,就像是玉一块,不如炭火那么炽热,不如冰水那么寒冷,温温的,让人觉得舒服。只有尊敬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那些目空无人,总是高高在上的人,不懂得自己什么时候应该谦虚和恭敬的人不会有好结果的。
君子言思忠,要学会说话,懂得说话,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要言行一致,说出的话,掷地有声,常言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自己的话要对自己的心忠诚自己的话要对自己的行为忠诚。只可惜,有的人阳奉阴违,心口不一,让人感到厌恶。
君子事思敬,要懂得敬业,每一份事业都需要全心全意,都要全情投入。没有随随便便就能做好的事情,只有仔细思考,周密准备,态度认真,才能有可能把事情做好。
君子疑思问,要好奇,要有疑问,要多问。只有能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思考问题,才能不断解决问题,才能不断进步。学会提问,需要时间的积累和实践的经验,才能知道什么地方有问题,要有提问的好奇心,才能在别人没有发现的地方发现问题,人之所以为人,除了会使用工具以外,还有思考。人类在思考中进化了。
君子忿思难,对于这个,我只能认为是君子要克制自己的情绪,要学会三思而后行,学会忍让。当然,这些都是在自己的最大限度以内的,不能因为需要做君子就让那些小人们得寸进尺。首先是要忍让,其次才是反击。退一步海阔天空,有时候一时的忍耐,可以换来今后长久的平稳。
君子见得思义,个人认为是在利益面前,要知道自己坚守的道义。有的人见利忘义,看见即得好处,便忘记了自己还是人,可以牺牲别人的一切甚至生命。君子爱财要取之有道,切不能把道义放两旁,把利字摆中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